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9|回覆: 1

[詩詞賞析] 相逢方一笑 相送還成泣

[複製連結]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12-29 16: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相逢方一笑 相送還成泣

相逢方一笑 相送還成泣

淇上別趙仙舟
【唐·王維】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
祖帳已傷離,荒城復愁入。
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
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

注釋

1、祖帳:古代送人遠行,在郊外路旁爲餞別而設的帷帳。亦指送行的酒筵。帳,一作『席』。

2、已:一作『忽』。愁:一作『秋』。

3、君已遙:一作『已遙望』。猶:一作『空』。

4、方:剛剛。長河:黃河。

5、解纜:解開繫船的纜繩。

6、遙:遠離。此句意爲:剛解開船纜繩,船就急速順流而下。

譯文

才相逢剛剛以一笑相對,又相送變成了陣陣啜泣。

祖帳里我已經感傷離別,荒城中我更加發愁獨入。

天寒季節遠山一片明淨,日暮時分大河格外迅急。

解開纜繩你就迅速遠去,遙望著你我還久久佇立。

賞析

此詩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爲送別友人祖詠而寫的作品。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起句平易如話,寫兩人才相逢又相別了,剛高興了一會,此時又悲傷了起來。這兩句語言樸實平易但蘊含的情感又很豐富。『相逢』、『相送』、『方』、『還』傳達出來去匆匆的遺憾。『還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麼真摯、深厚;另一方面短暫的『笑』對『泣』又起了反襯、加強的作用。這兩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語。下兩句亦是敘別。濟州位於黃河下游,作者在【被出濟州】中謂之『井邑海雲深』,謫居於此,自然更生遙遠之感了。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於這種境遇的意思。那首也是作於濟州的【贈祖三詠】寫道:『貧病子(指祖)既深,契闊(離散、勞苦)余不淺。』可見二人皆是天涯淪落人,因此友情就顯得分外深厚了。『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這兩句寫到環境,仿佛一路絮談,周圍環境都未顧及,此時友人解纜離去,才注意到佇望中的這些景象。這兩句使人產生時間感,『祖帳』進行了多長時間啊。這景象引起作者特別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時的情緒,表現出友人離去造成自己的空虛感、落寞感,而『日暮長河急』更加重了心緒的撩亂。沈德潛稱『著此二語,下「望君」句愈覺黯然。』(【唐詩別裁】)詩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望著友人離去,真是『黯然銷魂』至極了。『解纜君已遙』,寫船快,實則怨船快;『望君猶佇立』,一個『猶』可見他是何等執著。這類的詩句很多,只是王維這兩句用兩個『君』分明是談話口吻,仿佛此時他在心裡默默地與友人在交談。

這首詩敘別情,在王維同類詩歌中,顯得特別濃摯深至,而語言表達又很自然素樸,『天寒』二句的描寫也似是不經意間的點染,王文濡評曰:『不設色而意自遠,是畫中之白描高手。』(【歷代詩評註讀本】)這真是『淡者屢深』(司空圖語)了。

遊客  發表於 2018-12-30 07:49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起句平易如話,寫兩人才相逢又相別了,剛高興了一會,此時又悲傷了起來。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5-5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維【淇上別趙仙舟】中的瞬間美學與永恆悵惘

王維此詩以極簡筆墨勾勒出人生聚散的永恆命題。"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二句,看似平淡,實則是詩人對時間流動性的深刻把握。這種"方-還"的句式結構,在漢魏古詩中已有雛形,如曹丕【燕歌行】"別日何易會日難",但王維將其提煉爲更具張力的瞬間對比。相逢之笑與相送之泣本是人類最普通的情感反應,經詩人點化,卻成爲穿透時空的情感範式。

詩中空間意象的轉換尤見匠心。"祖帳"與"荒城"構成近景與遠景的雙重愁緒,"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則突然拉開空間維度。錢鍾書【談藝錄】曾言王維詩"畫面中有音樂",此二句正是典範:遠山之"淨"與長河之"急",一靜一動,一視覺一聽覺,形成通感交響。而"日暮"意象的介入,更使空間描寫暗含時間流逝的焦慮,爲下文"解纜"的瞬間蓄勢。

解纜一刻的描寫最具美學價值。"解纜君已遙"五字中,"解"與"遙"形成因果關係的時間錯覺,實際揭示的是觀察者心理時間與物理時間的差異。這種時間感知的錯位,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白雲一片去悠悠"中也有相似表現。而"望君猶佇立"的結句,通過"猶"字將瞬間定格爲永恆,與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異曲同工,都達到了"目送歸鴻"的化境。

值得注意的是,此詩的情感張力源於其克制表達。王維摒棄了直抒胸臆的悲嘆,轉而通過環境描寫暗示心境,這種"不寫之寫"的手法,正是其後期山水詩的重要特徵。荒城、遠山、長河等意象,既是對濟州地理的真實寫照,更是詩人內心圖景的外化。這種物我交融的筆法,已開後來"詩中有畫"的先聲。

當代讀者面對這首送別詩,仍能感受到那種穿越千年的情感震顫。在高鐵飛機取代舟車的時代,"解纜君已遙"的場景已不多見,但人類對聚散無常的感喟從未改變。王維的偉大,正在於他用最精煉的語言,捕捉到了這種永恆的情感瞬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