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3|回復: 1

[诗词赏析] 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8-12-29 16: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淇上别赵仙舟
【唐·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释

1、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帐,一作『席』。

2、已:一作『忽』。愁:一作『秋』。

3、君已遥:一作『已遥望』。犹:一作『空』。

4、方:刚刚。长河:黄河。

5、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

6、遥:远离。此句意为:刚解开船缆绳,船就急速顺流而下。

译文

才相逢刚刚以一笑相对,又相送变成了阵阵啜泣。

祖帐里我已经感伤离别,荒城中我更加发愁独入。

天寒季节远山一片明净,日暮时分大河格外迅急。

解开缆绳你就迅速远去,遥望着你我还久久伫立。

赏析

此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为送别友人祖咏而写的作品。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此时又悲伤了起来。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相送』、『方』、『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这两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语。下两句亦是叙别。济州位于黄河下游,作者在〖被出济州〗中谓之『井邑海云深』,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那首也是作于济州的〖赠祖三咏〗写道:『贫病子(指祖)既深,契阔(离散、劳苦)余不浅。』可见二人皆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沈德潜称『着此二语,下「望君」句愈觉黯然。』(〖唐诗别裁〗)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望着友人离去,真是『黯然销魂』至极了。『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

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

遊客  發表於 2018-12-30 07:49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此时又悲伤了起来。
黄果冶 發表於 2025-5-5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维《淇上别赵仙舟》中的瞬间美学与永恒怅惘

王维此诗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人生聚散的永恒命题。"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二句,看似平淡,实则是诗人对时间流动性的深刻把握。这种"方-还"的句式结构,在汉魏古诗中已有雏形,如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但王维将其提炼为更具张力的瞬间对比。相逢之笑与相送之泣本是人类最普通的情感反应,经诗人点化,却成为穿透时空的情感范式。

诗中空间意象的转换尤见匠心。"祖帐"与"荒城"构成近景与远景的双重愁绪,"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则突然拉开空间维度。钱锺书《谈艺录》曾言王维诗"画面中有音乐",此二句正是典范:远山之"净"与长河之"急",一静一动,一视觉一听觉,形成通感交响。而"日暮"意象的介入,更使空间描写暗含时间流逝的焦虑,为下文"解缆"的瞬间蓄势。

解缆一刻的描写最具美学价值。"解缆君已遥"五字中,"解"与"遥"形成因果关系的时间错觉,实际揭示的是观察者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差异。这种时间感知的错位,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中也有相似表现。而"望君犹伫立"的结句,通过"犹"字将瞬间定格为永恒,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异曲同工,都达到了"目送归鸿"的化境。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的情感张力源于其克制表达。王维摒弃了直抒胸臆的悲叹,转而通过环境描写暗示心境,这种"不写之写"的手法,正是其后期山水诗的重要特征。荒城、远山、长河等意象,既是对济州地理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内心图景的外化。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已开后来"诗中有画"的先声。

当代读者面对这首送别诗,仍能感受到那种穿越千年的情感震颤。在高铁飞机取代舟车的时代,"解缆君已遥"的场景已不多见,但人类对聚散无常的感喟从未改变。王维的伟大,正在于他用最精炼的语言,捕捉到了这种永恒的情感瞬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