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4|回覆: 2

[詩詞賞析] 美人卷珠簾 深坐顰蛾眉

[複製連結]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12-27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美人卷珠簾 深坐顰蛾眉

美人卷珠簾 深坐顰蛾眉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簾,

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

不知心恨誰。

注釋

1、卷珠簾:意指其捲簾相望。珠簾:珠串的帷簾。

2、深坐:長久的坐。顰(pín):皺眉。蛾眉:蠶蛾觸鬚彎而細長,故以稱女子之眉。【詩·碩人】:『螓首蛾眉。』

譯文

美人捲起珠簾,

深閨獨坐還皺著蛾眉。

只見玉顏上淚痕斑斑,

不知她心裡究竟恨的是誰。

賞析

語言平淺簡易,情態纏綿淒涼,含蓄蘊藉,言短意長。『含蓄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理解李白詩歌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些。古代的『美人』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與現代的『美女』很不一樣。【離騷》裡的『香草美人』指賢臣明君;【詩經】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輕女子,『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美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歌的『含蓄蘊藉』是指詩歌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而非指寄託興寓,所以說它『直接國風之遺』。

『深坐顰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幕簾無重數』的深院裡,十分幽深,十分寂寞,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美人卷珠簾』,古人思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拋頭露面,於是只好『卷珠簾』望著離人去的方向以寄託思念之情,期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間很長了。顰是皺的意思,吳宮裡的西施『顰』起來的樣子比平日更加美麗,更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顰。『顰蛾眉』更顯出了『美人』之美。

『但見淚痕濕』,因爲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覺就流下相思淚。『濕』字說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繫到第二句的『顰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誰』,明明是思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裡忍受著孤單寂寞,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就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

詩的前三句用賦,末尾用問句歸結『怨情』。這裡的賦是個動態的過程,首先是『卷珠簾』,然後『深坐』,再『顰蛾眉』,最後『淚痕濕』,行動可見,情態逼人。李白的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意境,一個孤獨的女子的思念之情。這樣一個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幾個點,由這幾個點勾出一幅簡單的畫面,同時又留下無限的遐想。隨意的一個小細節,就可以泄露整個主題,可見詩人的洞察力。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30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怨情】詩解:李白閨怨詩中的"深"意與"古意"

李白此詩以閨怨爲題,承【詩經】【離騷】之遺韻。"美人"意象非徒指容色,實含【離騷】"香草美人"之託喻傳統。詩中之"深",既寫庭院之幽邃(歐陽修"庭院深深"可互參),亦狀情思之綿邈,更暗含詩人對理想難覓的悵惘。

"卷珠簾"三字尤見匠心:一"卷"一"坐",動態中見靜穆,與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異曲同工。而"顰蛾眉"之態,既化用【詩經·碩人】"螓首蛾眉"的經典意象,又通過"但見淚痕濕"的留白,構成"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審美張力。

末句"不知心恨誰"最得風人之旨。表面寫閨婦無端之怨,實則延續【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的君臣遇合之思。李白樂府詩常以女子口吻抒懷才不遇之感,此詩"含蓄蘊藉"處,正在虛化怨恨對象,使個人情感升華爲具有普遍意義的生命體驗。

要之,此詩二十字中,"深坐"二字爲詩眼,既寫空間之封閉,又喻心理之孤絕,更暗合盛唐文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集體焦慮。讀太白詩,當於平易處見其熔鑄【風】【騷】之功。
唐言幾 發表於 2025-3-31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怨情】一詩雖僅二十字,卻盡顯李白"清水出芙蓉"的詩學境界。此詩以白描手法勾勒閨怨圖景,"卷珠簾"三字已暗含期待與落寞的雙重意蘊。珠簾作爲富貴意象,在此反襯美人內心的孤寂,形成微妙反差。

"深坐顰蛾眉"之"深"字尤見功力,既指庭院幽深(空間維度),又暗含相思刻骨(情感維度),更暗示等待之久(時間維度)。這種多層意蘊正是盛唐絕句"言近旨遠"的典範。蛾眉意象源自【詩經】,李白化用古語而自出新意,將靜態的容貌描寫轉化爲動態的情感外顯。

末二句"淚痕濕"與"心恨誰"構成情感張力,表面寫女子之怨,實則暗含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慨。李白筆下的美人形象延續楚辭傳統,既有【離騷】"香草美人"的比興意味,又具南朝樂府的寫實精神。這種"怨而不怒"的表達方式,恰如沈德潛所評"得溫柔敦厚之旨"。

全詩在空間設置上極具匠心:由捲簾的開放性動作,轉入深坐的封閉性狀態,最終聚焦於淚痕的特寫,形成由外而內、由動至靜的情感脈絡。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正是李白絕句"咫尺萬里"藝術魅力的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