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7|回复: 2

[诗词赏析]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复制链接]
中华古诗词 发表于 2018-12-27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注释

1、卷珠帘:意指其卷帘相望。珠帘:珠串的帷帘。

2、深坐:长久的坐。颦(pín):皱眉。蛾眉: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诗·硕人》:“螓首蛾眉。”

译文

美人卷起珠帘,

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

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赏析

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

阿土伯呀 发表于 2025-3-30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怨情》诗解:李白闺怨诗中的"深"意与"古意"

李白此诗以闺怨为题,承《诗经》《离骚》之遗韵。"美人"意象非徒指容色,实含《离骚》"香草美人"之托喻传统。诗中之"深",既写庭院之幽邃(欧阳修"庭院深深"可互参),亦状情思之绵邈,更暗含诗人对理想难觅的怅惘。

"卷珠帘"三字尤见匠心:一"卷"一"坐",动态中见静穆,与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异曲同工。而"颦蛾眉"之态,既化用《诗经·硕人》"螓首蛾眉"的经典意象,又通过"但见泪痕湿"的留白,构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张力。

末句"不知心恨谁"最得风人之旨。表面写闺妇无端之怨,实则延续《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的君臣遇合之思。李白乐府诗常以女子口吻抒怀才不遇之感,此诗"含蓄蕴藉"处,正在虚化怨恨对象,使个人情感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体验。

要之,此诗二十字中,"深坐"二字为诗眼,既写空间之封闭,又喻心理之孤绝,更暗合盛唐文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集体焦虑。读太白诗,当于平易处见其熔铸《风》《骚》之功。
唐言几 发表于 2025-3-31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怨情》一诗虽仅二十字,却尽显李白"清水出芙蓉"的诗学境界。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闺怨图景,"卷珠帘"三字已暗含期待与落寞的双重意蕴。珠帘作为富贵意象,在此反衬美人内心的孤寂,形成微妙反差。

"深坐颦蛾眉"之"深"字尤见功力,既指庭院幽深(空间维度),又暗含相思刻骨(情感维度),更暗示等待之久(时间维度)。这种多层意蕴正是盛唐绝句"言近旨远"的典范。蛾眉意象源自《诗经》,李白化用古语而自出新意,将静态的容貌描写转化为动态的情感外显。

末二句"泪痕湿"与"心恨谁"构成情感张力,表面写女子之怨,实则暗含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李白笔下的美人形象延续楚辞传统,既有《离骚》"香草美人"的比兴意味,又具南朝乐府的写实精神。这种"怨而不怒"的表达方式,恰如沈德潜所评"得温柔敦厚之旨"。

全诗在空间设置上极具匠心:由卷帘的开放性动作,转入深坐的封闭性状态,最终聚焦于泪痕的特写,形成由外而内、由动至静的情感脉络。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正是李白绝句"咫尺万里"艺术魅力的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