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75|回复: 2

[文化观点] 抵制圣诞节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8-12-26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是一年“圣诞节耶稣诞辰”,往年清华北大等高校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的“旧闻”再次沉渣泛起。

笔者发现,“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的消息,最早出现于公元2006年,发布于新民晚报新民网。

清华北大等高校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清华北大等高校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清华北大等高校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该消息称,阳历每年12月25号是西方圣诞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轻人对于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兴趣浓厚,而对于民族传统节日兴趣淡薄的现象,日益严重。针对这个趋势,十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专业为哲学或教育学的博士,发出了联合署名的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慎待圣诞节,并对一些趋利薄义的商业“造市”活动提出批评。

这是一则充分体现社会菁英对民族传统文化守卫意识的消息,应该是很值得社会各界深刻反思并跟进附和的。然而,社会舆论的反应却令人大跌眼镜。笔者分别从百度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搜狗、360等三大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博士 抵制圣诞节”,所得结果让笔者背脊发凉!

百度搜索结果

百度搜索结果

这是百度的搜索结果,在相关搜索中找不到一条与“抵制圣诞”相关的热门搜索。该结果究竟是网民搜索行为的体现,还是百度有意屏蔽,笔者不得而知。

搜狗搜索结果

搜狗搜索结果

这是搜狗的搜索结果,相关搜索中有大量与“抵制圣诞”相关的热门搜索,但是搜索结果列表的网页,大多是质疑“博士抵制圣诞节”的文章。这个搜索结果列表究竟是网民搜索喜好的自然表露,还是搜狗故意筛选展示,笔者同样不得而知。

360搜索结果

360搜索结果

这是360的搜索结果,比较令人意外,竟然是360呈现的搜索结果最客观,罗列的网页,有客观报道该消息的,有批评“抵制”行为的,也有赞同“抵制”行为的。相关搜索中也有大量与“抵制圣诞”相关的热门搜索。

另据某微信群网友所转发,某刊登了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消息的网页,跟随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言论!

网友评论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网友评论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网友评论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网友评论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网友评论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网友评论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网友评论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网友评论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网友评论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网友评论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笔者是支持那十位博士的,正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明白。中西文化冲突,本来就是双方菁英群体间的思想文化冲突。广大平民百姓大多没有足够高度的思想文化认知,想不通为何要抵制很正常。

但笔者并不赞成菁英们这种“软”劝的方式,首先,思想观念本身是有特定层次局限的,高层次的思想文化认知不应贸然流传到较低层次群体中,否则较低层次的群体不但无法理解相关观点,反而大加嘲笑;其次,人类思想文化自有史以来,素为菁英群体所创造,劳动群体或者说平民百姓对于思想文化,毁坏远多于贡献,菁英群体对社会文化的领导,本应使用强制性的政令,造时蓄势。

当前全球政治或文化时势,优势仍然掌控在西方菁英群体手中。像华夏遵循了三四千年的华夷分辨思想政治原则,在现代大部分的人看来,必然是“狭隘”的,个中原因当然不是华夷大防这个思想政治原则真的是狭隘或过时的,而是西方文化在今天,仍处于优势地位,华夏正统思想被迫边缘化所导致!

游客  发表于 2018-12-27 08:42
支持抵制“圣诞”节!
许佬 发表于 2025-4-2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化自觉与节日传承之要义》

近日关于"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的旧议重提,实乃触及中西文化交融之深层命题。此事虽肇始于2006年,然其反映的文化自觉意识,至今仍具现实意义。作为研习国学数十载的学者,余以为当以更宏阔的视野审视此现象。

考诸历史,节日乃民族文化基因之载体。《礼记·月令》详载四时八节之礼,孔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皆道出岁时节庆与文明传承之关联。今观圣诞盛行而传统式微,非独商业推波助澜,实因近代文化断层所致。清儒龚自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节日记忆之消褪,恰是文化主体性弱化之征候。

然则博士群体之忧思,宜作三层解会:其一为文化安全之虑。当"圣诞经济"年盛一年,而寒食、上巳诸节渐被遗忘,此非简单节日替代,实关文明话语权之争。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之志,今当体现于文化主权之坚守。其二乃教育责任之醒觉。高校为师者,本负"化民成俗"之责,《学记》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正谓此也。其三系价值重建之尝试。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持守"和而不同"的中道,确需知识人先行探索。

然抵制之举确有可商榷处。《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传承贵在润物无声。与其疾言厉色,不如深耕传统节日内涵。试看韩国江陵端午祭之成功申遗,正在于活化传统而非排斥外来。王阳明言"知行合一",今之要务,当是创造性地转化春节、中秋等节日的现代表达,使其自然具有文化吸引力。

至若网络舆情之分歧,恰显文化认知的差序格局。《论语》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非谓愚民,实指教化需因材施教。大众对传统节日的疏离,正因近百年来文化传承机制受损所致。与其苛责,不如参照朱熹"循序渐进"之法,通过教育体系重建文化认同。

余建议:国家当完善传统节日保护机制,学界需深化节日文化研究,民间宜鼓励创新传承形式。如能建立"中国节日振兴工程",系统梳理、活化传统节俗,何愁文化自信不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言"教化之本,在于学校",今日学校更当成为传统节日教育的重镇。

文化之争非关排外,而在自觉。吾辈当记取钱穆先生教诲:对本国历史须怀"温情与敬意"。守正创新,方是应对洋节冲击的正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