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5|回覆: 1

[詩詞賞析]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着遠行人

[複製鏈接]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12-22 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着遠行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着遠行人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着遠行人。

注釋

1、邯鄲(Hán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鄲市。冬至: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十二月下旬,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古代冬至有全家團聚的習俗。

2、驛:驛站,古代的傳遞公文,轉運官物或出差官員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3、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影伴身:影子與其相伴。

4、夜深:猶深夜。

5、遠行人:離家在外的人,這裡指作者自己。

譯文

我居住在邯鄲客棧的時候正好是冬至佳節。晚上,我抱着雙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與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親人今天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談論着我這個遠行人。

賞析

【邯鄲冬至夜思家】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只是用敘述的語氣來描繪遠客的懷親之情。其佳處,一是以直率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人們常有的一種生活體驗,感情真摯動人。二是構思精巧別致:首先,詩中無一『思』字,只平平敘來,卻處處含着『思』情;其次,寫自己思家,卻從對面着筆。

前兩句紀實,側面寫『思家』。第一句敘客中度節,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這個日子,人們本應在家中和親人一起歡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鄲客店裡碰上這個節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寫作者在邯鄲客棧里過節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燈前』二字,既烘染環境,又點出『夜』,托出『影』。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繫起來,並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於言表。

後兩句運用想象,正面寫『思家』。後兩句筆鋒一轉,來個曲筆,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着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使這種思鄉之情擴大化,真實感人。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裡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由於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裡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裡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着遠行人』。具體『說』了什麼,作者並沒有指明,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作者沒用華麗的詞句,沒有玩弄過多的藝術技巧,而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卻把思鄉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白居易的詩常以語言淺近、平實質樸著稱,其意境也多顯露。這首詩平實質樸,構思精巧別致,字裡行間流露着淡淡的思鄉之愁以及濃濃的懷親之意。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4-17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邯鄲冬至夜思家】的時空交感與抒情範式新詮

白居易這首七絕以"時空交感"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建了唐代羈旅詩的新範式。全詩通過物理空間與心理時間的雙重疊印,在28字中完成了從"驛里燈前"到"家中夜深"的時空穿越,展現出中國古典詩歌"以實寫虛"的至高境界。

首句"邯鄲驛里逢冬至"以地誌式書寫奠定空間坐標,邯鄲作為燕趙故地的地理意象,與冬至這個年度時間節點的相遇,形成時空的第一重張力。驛站作為官僚體系中的流動節點,恰與冬至家庭團聚的民俗傳統構成強烈反差。詩人用"逢"字輕點,卻暗含命運無常的深意。

次句"抱膝燈前影伴身"運用"身體詩學"的呈現方式,通過"抱膝"這一封閉性體態語言,外化內心的孤獨感。燈光作為視覺媒介,將物理影子轉化為心理伴侶,實現了"物我互文"的審美效果。這種"對影成三人"的變奏寫法,比李白更多了份沉鬱的質感。

後兩句的時空轉換堪稱古典抒情詩的典範。"想得"二字完成從實境到虛境的過渡,"家中夜深坐"與首句"驛里冬至"形成時空對仗:冬至夜最長,而思親之念更顯綿長。最妙在"說着遠行人"的懸想寫法,不直言己思家,反寫家人念己,這種"對面傅粉"之法,使情感呈現幾何級增長。

此詩的藝術突破在於消解了傳統羈旅詩的悲苦基調,以平靜敘述蘊含深沉情感。詩人將個人體驗升華為普遍的人類情感,每個羈旅之人都能在其中照見自己。宋代周邦彥"故鄉遙,何日去"、元代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皆可視為這種抒情範式的餘響。

當代讀者重讀此詩,猶能感受那種穿越千年的思念共鳴。在物質豐盈的今天,我們或許更應品味詩中展現的精神困境——科技縮短了物理距離,但心靈的距離依然需要這樣的詩篇來彌合。白居易用最樸素的語言,道出了人類永恆的鄉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