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25|回覆: 0

[詩詞賞析]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複製鏈接]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12-9 15: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

2、黃云:天上的烏雲,在陽光下,烏雲是暗黃色,所以叫黃雲。白日曛(xūn):太陽黯淡無光。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3、誰人:哪個人。君:你,這裡指董大。

譯文

千里黃雲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着歸雁大雪紛紛。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君?

賞析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淒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席間詠琴客】)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兩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從詩的內容來看,這兩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詩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卻胸襟開闊,寫別離而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這兩句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悽酸。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着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7-11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高適【別董大】中的盛唐精神與士人風骨

高適【別董大】二首,歷來為選家所重,尤以其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最為膾炙人口。此詩之妙,非僅在於送別之情,更在於其展現了盛唐士人特有的精神氣象與人格風骨。

詩中"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二句,實為盛唐邊塞詩之典型意象。黃雲蔽日,風雪交加,非為渲染淒涼,恰是盛唐詩人特有的雄渾筆法。高適以大寫意手法勾勒北地風光,其氣象之宏闊,與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異曲同工。此種境界,非心胸狹隘者所能道。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將董庭蘭置於如此壯闊背景中,實有深意——以天地之大襯托人格之高。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二句,歷來解者多着眼於慰藉之情。然細究之,此中實蘊含盛唐士人獨特的精神密碼。高適此時"年過四十尚躬耕",董大亦為失意琴師,二人皆處困頓。然詩人不言同情之語,反以"天下識君"相勉,此非虛言客套,實為對士人文化影響力的絕對自信。唐代士林重聲名,以"天下知名"為榮,高適此言正是對董大藝術造詣的最高肯定,亦是對士人群體精神共鳴的堅定信念。

此詩精神內核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通,然更具盛唐特質。王勃之語重在空間阻隔的超越,高適則強調精神價值的普世認同。在胡樂盛行的時代,高適對董大古琴藝術的推重,實有文化堅守之意。崔珏所謂"此藝知音自古難",正反襯出高適"天下識君"的難能可貴。這種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自信,正是盛唐精神的重要維度。

高適此詩,以二十八字寫盡士人風骨。其語言凝練而意境雄渾,情感真摯而格調高遠,既承建安風骨之遺緒,又開盛唐氣象之先聲。詩中展現的不僅是個人情誼,更是一個時代士人群體的精神肖像——困頓中不失其志,離散時猶懷信心。此種氣度,千載而下,猶令人神往。
莊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7-17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高適【別董大】中的盛唐精神與士人風骨

高適【別董大】二首,歷來被視為唐代送別詩中的異響。此詩不落窠臼,一掃六朝以來送別詩纏綿悱惻之態,以雄渾筆力鑄就慷慨之音,實為盛唐精神之典範呈現。

詩中"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二句,非徒寫景,實乃以天地為境,抒寫人生際遇。黃雲蔽日,北風卷雪,極寫環境之惡劣,卻暗含詩人與董大所處之時局困境。高適此時尚未得志,董庭蘭亦為知音難覓的琴師,二人皆處"貧賤相交"之境。然詩人不寫哀音,反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相砥礪,此中氣度,已超越個人際遇,彰顯盛唐士人特有的精神境界。

細究"莫愁"二句,其精神內核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脈相承,然更添幾分豪邁自信。高適不言"有知己",而言"誰人不識",將董大之才德置於天下共識的高度,此非虛譽,實乃對士人價值的終極肯定。唐代社會雖重門第,然亦為才士提供上升之階,"天下識君"之語,折射出盛唐特有的開放氣象與人才觀念。

此詩尤可貴者,在其於困境中見精神。崔珏【席間詠琴客】言董庭蘭"此藝知音自古難",道出藝人之普遍困境。高適卻反其道而行之,以"天下誰人不識君"相勉,既是對友人才華的堅信,亦是對時代精神的把握。這種困境中的昂揚姿態,正是盛唐之音的精髓所在——不以個人得失論英雄,而以天下胸懷看人生。

詩中所體現的士人風骨,實為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理想的人格化呈現。高適雖處困頓,卻無戚戚之態,反以開闊胸襟觀照人生,此種精神境界,使【別董大】超越了普通送別詩的範疇,成為盛唐士人精神世界的紀念碑。

今人讀此詩,當識其雙重價值:一為詩歌藝術上的開拓,創立了豪放派送別詩的新範式;二為精神層面的啟示,展現了困境中保持人格尊嚴與樂觀信念的可能。高適後來成為唐代詩人中官位最高者,觀其早年此作,已可見其不凡氣度,非偶然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