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27|回復: 0

[诗词赏析]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8-12-9 15: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3、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译文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7-11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高适《别董大》中的盛唐精神与士人风骨

高适《别董大》二首,历来为选家所重,尤以其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最为脍炙人口。此诗之妙,非仅在于送别之情,更在于其展现了盛唐士人特有的精神气象与人格风骨。

诗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二句,实为盛唐边塞诗之典型意象。黄云蔽日,风雪交加,非为渲染凄凉,恰是盛唐诗人特有的雄浑笔法。高适以大写意手法勾勒北地风光,其气象之宏阔,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此种境界,非心胸狭隘者所能道。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董庭兰置于如此壮阔背景中,实有深意——以天地之大衬托人格之高。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句,历来解者多着眼于慰藉之情。然细究之,此中实蕴含盛唐士人独特的精神密码。高适此时"年过四十尚躬耕",董大亦为失意琴师,二人皆处困顿。然诗人不言同情之语,反以"天下识君"相勉,此非虚言客套,实为对士人文化影响力的绝对自信。唐代士林重声名,以"天下知名"为荣,高适此言正是对董大艺术造诣的最高肯定,亦是对士人群体精神共鸣的坚定信念。

此诗精神内核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通,然更具盛唐特质。王勃之语重在空间阻隔的超越,高适则强调精神价值的普世认同。在胡乐盛行的时代,高适对董大古琴艺术的推重,实有文化坚守之意。崔珏所谓"此艺知音自古难",正反衬出高适"天下识君"的难能可贵。这种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自信,正是盛唐精神的重要维度。

高适此诗,以二十八字写尽士人风骨。其语言凝练而意境雄浑,情感真挚而格调高远,既承建安风骨之遗绪,又开盛唐气象之先声。诗中展现的不仅是个人情谊,更是一个时代士人群体的精神肖像——困顿中不失其志,离散时犹怀信心。此种气度,千载而下,犹令人神往。
庄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7-17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高适《别董大》中的盛唐精神与士人风骨

高适《别董大》二首,历来被视为唐代送别诗中的异响。此诗不落窠臼,一扫六朝以来送别诗缠绵悱恻之态,以雄浑笔力铸就慷慨之音,实为盛唐精神之典范呈现。

诗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二句,非徒写景,实乃以天地为境,抒写人生际遇。黄云蔽日,北风卷雪,极写环境之恶劣,却暗含诗人与董大所处之时局困境。高适此时尚未得志,董庭兰亦为知音难觅的琴师,二人皆处"贫贱相交"之境。然诗人不写哀音,反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相砥砺,此中气度,已超越个人际遇,彰显盛唐士人特有的精神境界。

细究"莫愁"二句,其精神内核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脉相承,然更添几分豪迈自信。高适不言"有知己",而言"谁人不识",将董大之才德置于天下共识的高度,此非虚誉,实乃对士人价值的终极肯定。唐代社会虽重门第,然亦为才士提供上升之阶,"天下识君"之语,折射出盛唐特有的开放气象与人才观念。

此诗尤可贵者,在其于困境中见精神。崔珏《席间咏琴客》言董庭兰"此艺知音自古难",道出艺人之普遍困境。高适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天下谁人不识君"相勉,既是对友人才华的坚信,亦是对时代精神的把握。这种困境中的昂扬姿态,正是盛唐之音的精髓所在——不以个人得失论英雄,而以天下胸怀看人生。

诗中所体现的士人风骨,实为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想的人格化呈现。高适虽处困顿,却无戚戚之态,反以开阔胸襟观照人生,此种精神境界,使《别董大》超越了普通送别诗的范畴,成为盛唐士人精神世界的纪念碑。

今人读此诗,当识其双重价值:一为诗歌艺术上的开拓,创立了豪放派送别诗的新范式;二为精神层面的启示,展现了困境中保持人格尊严与乐观信念的可能。高适后来成为唐代诗人中官位最高者,观其早年此作,已可见其不凡气度,非偶然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