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4|回復: 4

[诗词赏析]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複製鏈接]
中华古诗词 發表於 2018-12-2 13: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注释

1、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2、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3、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译文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赏析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遊客  發表於 2018-12-2 20:14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遊客  發表於 2018-12-3 07:03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
遊客  發表於 2018-12-3 23:59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4-16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秋山羁旅中的生命悲歌——王勃《山中》诗境新诠

王勃此诗,以二十字勾勒出一幅秋山羁旅图,其意境之深远,情感之沉郁,技法之精妙,堪称五绝典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二句,非独写景,实乃诗人将满腔羁愁注入浩浩江流。长江本无情之物,经诗人"移情"观照,竟似含悲凝滞,此中妙处,正在于主客交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诗人长期滞留巴蜀,望长江东去而自身不得归,遂觉江水亦为之悲恸不行,此种想象既新颖大胆,又合乎视觉经验——远观江水,确有凝滞之感。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二句,由江及山,由水及叶,将悲情推向高潮。秋风劲吹,万木凋零,黄叶纷飞,此景不仅点明时节,更暗示诗人生命如秋叶飘零的悲凉心境。王勃作此诗时正值被贬之后,仕途困顿,壮志难酬,故眼前秋景自然成为其内心世界的投射。值得注意的是,"高风"一词双关,既指山中所吹之风,又暗含"高洁之风"的意味,诗人或许以此自喻品格之高洁,与处境之困厄形成强烈反差。

此诗结构精巧,前二句写江,后二句写山,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最终聚焦于片片黄叶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末句以景结情,余韵悠长,使全诗在黄叶纷飞的画面中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王勃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景象完美融合,创造出雄浑而悲凉的诗歌意境,其艺术成就,实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先声。在这秋山黄叶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游子的乡愁,更是一位天才诗人对生命短暂、抱负难展的深沉慨叹。
冯另充 發表於 2025-4-26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勃《山中》的时空意识与悲情美学

王勃《山中》一诗,虽仅二十字,却凝聚着唐人羁旅诗最精粹的时空意识与悲情美学。"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二句,尤能体现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诗艺造诣。

从时空结构观之,此诗构建了三维交错的诗意空间:首句"长江悲已滞"以横向的江河意象展开空间广度,次句"万里念将归"以纵向的归程意念延伸空间长度,而"高风晚"与"黄叶飞"则突然将视角提升至垂直高度。这种立体化的空间经营,使短短四句诗产生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恢弘气象。王勃特别擅长以微观景物映射宏观宇宙,"山山黄叶飞"中叠字"山山"的使用,既强化了视觉上的层峦叠嶂,又暗合《易经》"艮为山"的重叠意象,使秋叶飘零之景获得了哲学层面的永恒意味。

就悲情美学而言,王勃将六朝以来的"悲秋"传统推向新境。不同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的直抒胸臆,王勃以"高风晚"三字浓缩秋意——"高风"暗用《楚辞》"高风肃以厉"的典故,既指物理性的高空之风,又隐喻人格化的清高气节;"晚"字则承载着时光流逝的生命焦虑。更妙在"黄叶飞"的意象组合:黄色在五行属土,对应季秋之令;"飞"字动态描写,使本属衰飒的落叶竟显出几分庄子所谓"野马也,尘埃也"的逍遥姿态。这种将悲情审美化的处理,正是盛唐诗歌"哀而不伤"美学理想的先声。

从诗学技法上看,末句"山山黄叶飞"堪称"以景结情"的典范。诗人前文蓄积的羁旅之悲、思归之切,至此全部转化为视觉意象。这种手法源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比兴传统,但王勃赋予其更凝练的表达。黄叶纷飞的画面,既是对前文"高风晚"的具体呼应,又构成独立的审美意境。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评王勃诗"如珊瑚玉树,自足照映清时",于此句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王勃此诗作于被贬巴蜀期间,但诗中毫无怨怼之语,反以宏阔的宇宙意识化解个人悲情。这种将小我融入天地的胸怀,已经预示了盛唐诗歌的精神气象。明代胡应麟《诗薮》称王勃五绝"舒写悲凉,洗削流调",正指此类作品。诗中"长江"与"万里"的空间张力,"高风"与"黄叶"的时间隐喻,共同构建起一个既真实可感又超然物外的诗意世界。

当代读者解读此诗,既要体会初唐诗风承前启后的历史位置,更应领悟其中超越时代的生命智慧——在永恒的宇宙律动面前,个人的悲欢离合终将升华为审美的存在。这或许就是王勃诗作历千年而不朽的深层原因。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4-29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勃《山中》的时空意识与悲情美学

王勃此诗虽仅二十字,却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时空结构。"长江悲已滞"以浩荡江流为纵向时间意象,暗喻诗人生命历程的阻滞;"万里念将归"则以广袤空间为横向坐标,凸显归途之遥不可及。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将诗人困顿异乡的处境具象化为天地之间的坐标点,使抽象的羁旅之思获得了立体化的呈现。

"况属高风晚"一句中的"高风",历来注家有两解:或谓山中劲风,或指秋风。笔者以为,此处当从秋风说。王勃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典故,通过季节性的时间符号,将个人悲情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秋士之悲。秋风在此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触发集体无意识中悲凉情绪的文化密码。

末句"山山黄叶飞"以蒙太奇手法展现空间延展性,"山山"的叠用构成视觉上的层递,而"黄叶飞"的动态意象则赋予画面以时间流逝感。这种写法遥启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境界,但比杜诗更显凝练。黄叶作为生命凋谢的象征,其飘飞之态恰似诗人零落的乡思,物我交融至此已达化境。

诗中"长江"与"滞"的悖论组合尤见匠心。长江本以奔流著称,诗人却着一"滞"字,此中暗含多少生命困顿的隐喻。这种将流动与停滞并置的矛盾修辞,比谢朓"大江流日夜"更添一层反讽意味。江水东流而游子滞留,自然永恒而人生短暂,在这种对比中,诗人的悲情获得了哲学层面的升华。

王勃此诗的艺术价值,在于他将陈子昂所谓"天地悠悠"的宇宙意识,浓缩为二十字的微观世界。每个意象都是经过文化编码的符号,共同构建出一个既具体又超越的审美空间。这种以小见大、即景寓情的写法,正是盛唐诗歌走向成熟的先声。
宋页 發表於 2025-5-1 04: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王勃《山中》的时空意识与悲情美学

王勃此诗虽仅二十字,却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时空结构。"长江悲已滞"以浩荡江流为横向空间坐标,暗含"逝者如斯"的时间意象;"万里念将归"则将空间推至遥远故乡,形成强烈的距离张力。诗人巧妙地将自我置于这纵横交错的时空坐标中,使羁旅之悲获得立体化的呈现。

"高风晚"三字尤见功力。秋风在中国诗学传统中本具悲凉特质,而"高"字既点明山居地势,又赋予秋风以垂直的空间维度。黄叶纷飞之景,实为诗人内心飘零的物化表现。这种将情感投射于自然景物的手法,源自《楚辞》"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抒情传统,却以更为凝练的绝句形式展现。

诗中"滞"与"飞"形成精妙对仗。江水本应流动却显滞涩,黄叶本应静止反而飞舞,这种反常合道的意象组合,恰是诗人矛盾心境的写照。王勃以物理运动的反常,暗示心理状态的失衡,可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典范。

末句"山山黄叶飞"以复沓手法强化视觉冲击,"山山"的叠用既展现群山连绵的实景,又暗示愁绪的层层堆积。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使全诗在黄叶飞舞的画面中戛然而止,留下无限回味,较之直抒胸臆更显含蓄深远。

王勃此诗的价值,在于他将陈子昂倡导的"汉魏风骨"与六朝精致的形式美学完美融合。在格律严整的绝句框架内,既保持情感的雄浑力度,又通过意象的精心安排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种创作实践,实为盛唐诗歌美学的先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