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3|回覆: 0

[詩詞賞析] 紅葉晚蕭蕭 長亭酒一瓢

[複製連結]
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8-11-25 20: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紅葉晚蕭蕭 長亭酒一瓢

紅葉晚蕭蕭 長亭酒一瓢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唐·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注釋

1、闕:指唐都城長安。潼關:關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內。

2、紅葉晚蕭蕭:一作『南北斷蓬飄』。

3、長亭:古時道路每十里設長亭,供行旅停息。

4、太華:即西嶽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境內。

5、過:一作『落』。中條: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南。

6、山:一作『關』。迥:遠。

7、海:一作『塞』。

8、帝鄉:京都,指長安。

9、夢:嚮往。末兩句一作『勞歌此分手,風急馬蕭蕭』。

譯文

深秋的晚風迎面吹來,紅葉在風中蕭蕭作響,我坐在十里長亭,舉杯暢飲。不經意間,天上的殘雲向太華山徐徐飄去,點點疏雨隨風灑落在中條山上。山勢綿延千里,蒼翠的樹色隨著關山伸向遠方;滔滔黃河奔騰不息,流向遙遠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達長安了,可我現在仍然嚮往漁人樵夫們的那種閒適逍遙的生活呀。

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詩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敘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乾淨利落。此詩另一版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材料,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別、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嶽華山;北面,隔著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雲歸岫,意味著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雲』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爲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隨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涌而來,在潼關外頭猛地一轉,徑向三門峽衝去,翻滾的河水咆哮著流入渤海。『河聲』後續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詩人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把場景描寫得繪聲繪色,使讀者有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這裡,詩人連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鰲的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其中三、四兩句,又出現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霽潼關驛亭】詩的頷聯,完全相同,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本來,離長安不過一天的路程,作爲入京的旅客,總該想著到長安後便要如何如何,滿頭滿腦盤繞『帝鄉』去打轉子了。可是詩人卻出人意外地說:『我仍然夢著故鄉的漁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並非專爲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遊不迫,有力地顯出了詩人的身份。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5-2 08:42 | 顯示全部樓層
【潼關秋思的時空意境與士人雙重性】

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一詩,以簡澹之筆勾勒出晚唐士人赴京途中的典型心境,其藝術造詣在於將地理空間、自然時序與精神困境三重維度熔鑄於四十字中。全詩以"紅葉晚蕭蕭"起興,已暗含【文心雕龍】"物色相召"之理——蕭瑟秋聲不僅是物理環境的呈現,更是詩人宦遊心緒的外化。"長亭酒一瓢"用【周禮】"十里有廬"的典制意象,以瓢飲之簡呼應【論語】"一簞食一瓢飲"的隱逸傳統,爲尾聯"夢漁樵"埋下伏筆。

中二聯的時空處理極具匠心。"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運用【詩經】"比興"手法:雲歸雨過本爲自然現象,但"歸""過"二字賦予動態人格,暗喻詩人身不由己的行程。太華、中條兩山對舉,既符合【禹貢】"導河積石"的地理實況,又構成【周易】泰卦"天地交"之勢。頸聯"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更見鍊字之功,"隨"字化靜爲動,呼應謝朓"餘霞散成綺"的流動視界;"入"字則暗合【尚書·禹貢】"導河入海"的經典表述,使個人旅程獲得歷史縱深感。

尾聯"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揭示全詩主旨,展現唐代士人"仕"與"隱"的雙重困境。用【莊子】"漁父"典故與潘岳【閒居賦】意象,形成"廟堂-江湖"的張力結構。"明日到"與"猶自夢"的時態錯位,恰如【楚辭】"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的精神彷徨。考許渾生平,其晚年歸隱丁卯澗的史實,更可印證此詩實爲"心跡雙遣"的預兆性書寫。

此詩版本異文亦值得玩味。"南北斷蓬飄"之異本,較"紅葉"更近鮑照【蕪城賦】"孤蓬自振"的飄零感;"勞歌此分手"尾聯則強化了【燕歌行】式的離別主題。現存版本選擇"紅葉""漁樵"的意象組合,顯然更符合晚唐詩歌"哀而不傷"的美學追求。

要言之,許渾此作以潼關地理爲經,以秋日物候爲緯,織就一幅集宦遊、送別、思隱於一體的精神圖卷。其價值不僅在於王維式"詩中有畫"的意境營造,更在於真實記錄了科舉時代士人"身在魏闕,心存江海"的永恆困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