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5|回复: 0

[诗词赏析] 红叶晚萧萧 长亭酒一瓢

[复制链接]
中华古诗词 发表于 2018-11-25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叶晚萧萧 长亭酒一瓢

红叶晚萧萧 长亭酒一瓢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

1、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2、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3、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4、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5、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6、山:一作“关”。迥:远。

7、海:一作“塞”。

8、帝乡:京都,指长安。

9、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译文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把酒忘韵 发表于 2025-5-2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潼关秋思的时空意境与士人双重性》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一诗,以简澹之笔勾勒出晚唐士人赴京途中的典型心境,其艺术造诣在于将地理空间、自然时序与精神困境三重维度熔铸于四十字中。全诗以"红叶晚萧萧"起兴,已暗含《文心雕龙》"物色相召"之理——萧瑟秋声不仅是物理环境的呈现,更是诗人宦游心绪的外化。"长亭酒一瓢"用《周礼》"十里有庐"的典制意象,以瓢饮之简呼应《论语》"一箪食一瓢饮"的隐逸传统,为尾联"梦渔樵"埋下伏笔。

中二联的时空处理极具匠心。"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运用《诗经》"比兴"手法:云归雨过本为自然现象,但"归""过"二字赋予动态人格,暗喻诗人身不由己的行程。太华、中条两山对举,既符合《禹贡》"导河积石"的地理实况,又构成《周易》泰卦"天地交"之势。颈联"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更见炼字之功,"随"字化静为动,呼应谢朓"余霞散成绮"的流动视界;"入"字则暗合《尚书·禹贡》"导河入海"的经典表述,使个人旅程获得历史纵深感。

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揭示全诗主旨,展现唐代士人"仕"与"隐"的双重困境。用《庄子》"渔父"典故与潘岳《闲居赋》意象,形成"庙堂-江湖"的张力结构。"明日到"与"犹自梦"的时态错位,恰如《楚辞》"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的精神彷徨。考许浑生平,其晚年归隐丁卯涧的史实,更可印证此诗实为"心迹双遣"的预兆性书写。

此诗版本异文亦值得玩味。"南北断蓬飘"之异本,较"红叶"更近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的飘零感;"劳歌此分手"尾联则强化了《燕歌行》式的离别主题。现存版本选择"红叶""渔樵"的意象组合,显然更符合晚唐诗歌"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要言之,许浑此作以潼关地理为经,以秋日物候为纬,织就一幅集宦游、送别、思隐于一体的精神图卷。其价值不仅在于王维式"诗中有画"的意境营造,更在于真实记录了科举时代士人"身在魏阙,心存江海"的永恒困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