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27|回覆: 0

[詩詞賞析]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_每日詩詞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1-25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詩詞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

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

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盧岐 發表於 2025-4-19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生命哲思與藝術三昧

白居易此詩作於貞元三年(787年),時年十六應科場試。"賦得體"本為應試製式,然詩人以尋常草色破題,鑄就千古絕唱,實見唐人"以詩為生命"之精神。全詩以草喻情,由物及人,在格律規範中展現自然生機,可謂"戴着鐐銬起舞"的典範。

首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暗合【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草之枯榮非簡單輪迴,實乃【道德經】"周行而不殆"的具象化。詩人以五言句式濃縮四季代謝,"一歲"與"枯榮"形成時空對仗,較之【楚辭】"惟草木之零落"更顯從容超脫。

頷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尤見鍊字之功。"燒"字從火屬陽,"吹"字從風屬陰,暗合陰陽相生之道。考【淮南子】"草木榮華,秋凋冬枯",白詩卻於毀滅中見生機,此非道家"柔弱勝剛強"之旨乎?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此聯"語意渾成",正是窺見其將【易經】"生生之謂易"化入詩髓。

頸聯轉寫空間意象,"遠芳""晴翠"二詞深得謝靈運山水詩法乳。"侵"字見草木蔓延之勢,"接"字顯天地相連之境,較之王維"青靄入看無"更富動態。古道荒城之滄桑,反成野草生命力的註腳,此即劉勰【文心雕龍】所謂"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

尾聯"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化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然變招隱之思為送別之嘆。萋萋草色與離情渾然一體,恰如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之韻。唐人送別多折柳,白公獨取野草,蓋柳枝易折而野草難絕,正契合作者"達則兼濟天下"的堅韌品格。

此詩之妙,在將應試詩的程式轉化為生命詠嘆。野草意象既含【詩經】比興傳統,又具禪宗"青青翠竹儘是法身"的頓悟。後世或解為譏諷小人,然觀白集【與元九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此詩更多當是詩人對生命韌性的禮讚。其藝術價值正如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所云:"不必定有深意,一種天然情致,故佳。"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4-27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重詮白傅古原草之生命哲思與詩藝境界】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誠為唐人五律之圭臬,其以尋常草木寄寓宇宙人生至理,實得【詩經】比興傳統之真髓。今試從三重維度解其精微:

一、物象與心象的辯證
"離離原上草"以疊字開篇,既見【楚辭·招隱】"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遺韻,復得漢樂府"青青河畔草"之真傳。詩人以"枯榮"二字括盡草木代謝之律,較之【周易】"枯楊生稊"更顯動態平衡。野火春風之喻,非徒狀物,實乃【莊子·知北游】"薪盡火傳"哲思的詩化呈現,其生命韌性與佛家"輪迴"觀暗合。

二、時空結構的匠心
前四句縱向勾勒永恆循環,後四句橫向鋪展空間畫卷。"遠芳侵古道"暗用【招隱士】意象而翻新,"晴翠接荒城"化用謝朓"餘霞散成綺"技法。時空經緯交織處,王孫別情遂成點睛之筆,使物理時空升華為心理時空,此正得【文心雕龍】"神與物游"之三昧。

三、詩教傳統的現代啟示
歷代注家或謂譏刺小人,然考白傅【與元九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此詩當超越具體諷喻。野草意象實為士人精神的隱喻,其"燒不盡""吹又生"的特質,恰合【孟子】"浩然之氣"與【論語】"歲寒松柏"的剛健品格。今人讀之,尤當體認其中蘊含的生態智慧與生命尊嚴。

此詩之妙,在將【詩經】比興、【楚辭】象徵、漢魏風骨熔鑄一爐。其"賦得體"形制雖為應試而作,然能破繭成蝶,終成"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化境。至若"野火"聯之成為民族精神符碼,正可見真正偉大的詩歌必超越時代而直指人心。

(全文798字)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5-9 18:06 | 顯示全部樓層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生命哲思與藝術境界

白居易此詩以"賦得體"寫送別,實將詠物、抒情、哲理熔於一爐。"離離原上草"四句,非僅狀物之工,更暗藏【周易】"生生之謂易"的宇宙觀。野草之枯榮,乃陰陽二氣之消息;"燒不盡"與"吹又生",正合【老子】"柔弱勝剛強"之道。詩人以草喻道,其生命韌性實為天地之道的具象化呈現。

章法上,前四句縱向寫時間流轉,後四句橫向拓空間意境。"遠芳侵古道"二句,化靜為動,"侵"字見草木蔓延之勢,"接"字顯天地相連之象,暗合謝靈運"池塘生春草"的造化之功。尾聯"萋萋"既承【楚辭】"王孫游兮不歸"的典故,又以疊字摹狀,使草木豐茂之態與離情鬱結之心同構相應。

歷代注家多執"譏刺小人"之說,然考白氏【與元九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此詩作於貞元三年(787年),時年十六,正值用世之志方熾,恐非專務譏諷。詩中野草意象,實兼含三重境界:自然之草可見其形,離情之草可感其情,而"燒不盡"之草則可悟其理。這種物—情—理的層遞,正是盛中唐詩歌由摹寫轉向思致的典型體現。

至若"野火"一聯,其哲理深度已超越送別本意。錢鍾書【談藝錄】謂此聯"理趣盎然",蓋因它揭示了毀滅與新生之辯證:火劫為"斷",春生為"續",而草根伏土、待時而動的生存智慧,恰是中華文明歷經劫難而綿延不絕的文化隱喻。這種"韌勁",非獨草木之性,實為民族精神之寫照。

今人讀此詩,當三重觀照:一觀其格律精嚴處,五律對仗如"遠芳"對"晴翠",虛實相生;二味其情景交融法,"滿別情"而借"萋萋草"言之,得含蓄之妙;三悟其生命哲學,野草之枯榮即天道之循環。白氏少年之作已具此三昧,無怪乎顧況見"離離"句而嘆"長安居大不易"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