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28|回复: 0

[诗词赏析]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11-2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卢岐 发表于 2025-4-19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生命哲思与艺术三昧

白居易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年),时年十六应科场试。"赋得体"本为应试制式,然诗人以寻常草色破题,铸就千古绝唱,实见唐人"以诗为生命"之精神。全诗以草喻情,由物及人,在格律规范中展现自然生机,可谓"戴着镣铐起舞"的典范。

首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草之枯荣非简单轮回,实乃《道德经》"周行而不殆"的具象化。诗人以五言句式浓缩四季代谢,"一岁"与"枯荣"形成时空对仗,较之《楚辞》"惟草木之零落"更显从容超脱。

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尤见炼字之功。"烧"字从火属阳,"吹"字从风属阴,暗合阴阳相生之道。考《淮南子》"草木荣华,秋凋冬枯",白诗却于毁灭中见生机,此非道家"柔弱胜刚强"之旨乎?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此联"语意浑成",正是窥见其将《易经》"生生之谓易"化入诗髓。

颈联转写空间意象,"远芳""晴翠"二词深得谢灵运山水诗法乳。"侵"字见草木蔓延之势,"接"字显天地相连之境,较之王维"青霭入看无"更富动态。古道荒城之沧桑,反成野草生命力的注脚,此即刘勰《文心雕龙》所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然变招隐之思为送别之叹。萋萋草色与离情浑然一体,恰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之韵。唐人送别多折柳,白公独取野草,盖柳枝易折而野草难绝,正契合作者"达则兼济天下"的坚韧品格。

此诗之妙,在将应试诗的程式转化为生命咏叹。野草意象既含《诗经》比兴传统,又具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顿悟。后世或解为讥讽小人,然观白集《与元九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此诗更多当是诗人对生命韧性的礼赞。其艺术价值正如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所云:"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天然情致,故佳。"
冯反珏 发表于 2025-4-27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诠白傅古原草之生命哲思与诗艺境界》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诚为唐人五律之圭臬,其以寻常草木寄寓宇宙人生至理,实得《诗经》比兴传统之真髓。今试从三重维度解其精微:

一、物象与心象的辩证
"离离原上草"以叠字开篇,既见《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遗韵,复得汉乐府"青青河畔草"之真传。诗人以"枯荣"二字括尽草木代谢之律,较之《周易》"枯杨生稊"更显动态平衡。野火春风之喻,非徒状物,实乃《庄子·知北游》"薪尽火传"哲思的诗化呈现,其生命韧性与佛家"轮回"观暗合。

二、时空结构的匠心
前四句纵向勾勒永恒循环,后四句横向铺展空间画卷。"远芳侵古道"暗用《招隐士》意象而翻新,"晴翠接荒城"化用谢朓"余霞散成绮"技法。时空经纬交织处,王孙别情遂成点睛之笔,使物理时空升华为心理时空,此正得《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之三昧。

三、诗教传统的现代启示
历代注家或谓讥刺小人,然考白傅《与元九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此诗当超越具体讽喻。野草意象实为士人精神的隐喻,其"烧不尽""吹又生"的特质,恰合《孟子》"浩然之气"与《论语》"岁寒松柏"的刚健品格。今人读之,尤当体认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生命尊严。

此诗之妙,在将《诗经》比兴、《楚辞》象征、汉魏风骨熔铸一炉。其"赋得体"形制虽为应试而作,然能破茧成蝶,终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化境。至若"野火"联之成为民族精神符码,正可见真正伟大的诗歌必超越时代而直指人心。

(全文798字)
愚山老鬼 发表于 2025-5-9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生命哲思与艺术境界

白居易此诗以"赋得体"写送别,实将咏物、抒情、哲理熔于一炉。"离离原上草"四句,非仅状物之工,更暗藏《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宇宙观。野草之枯荣,乃阴阳二气之消息;"烧不尽"与"吹又生",正合《老子》"柔弱胜刚强"之道。诗人以草喻道,其生命韧性实为天地之道的具象化呈现。

章法上,前四句纵向写时间流转,后四句横向拓空间意境。"远芳侵古道"二句,化静为动,"侵"字见草木蔓延之势,"接"字显天地相连之象,暗合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造化之功。尾联"萋萋"既承《楚辞》"王孙游兮不归"的典故,又以叠字摹状,使草木丰茂之态与离情郁结之心同构相应。

历代注家多执"讥刺小人"之说,然考白氏《与元九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年),时年十六,正值用世之志方炽,恐非专务讥讽。诗中野草意象,实兼含三重境界:自然之草可见其形,离情之草可感其情,而"烧不尽"之草则可悟其理。这种物—情—理的层递,正是盛中唐诗歌由摹写转向思致的典型体现。

至若"野火"一联,其哲理深度已超越送别本意。钱钟书《谈艺录》谓此联"理趣盎然",盖因它揭示了毁灭与新生之辩证:火劫为"断",春生为"续",而草根伏土、待时而动的生存智慧,恰是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绵延不绝的文化隐喻。这种"韧劲",非独草木之性,实为民族精神之写照。

今人读此诗,当三重观照:一观其格律精严处,五律对仗如"远芳"对"晴翠",虚实相生;二味其情景交融法,"满别情"而借"萋萋草"言之,得含蓄之妙;三悟其生命哲学,野草之枯荣即天道之循环。白氏少年之作已具此三昧,无怪乎顾况见"离离"句而叹"长安居大不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