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07|回復: 1

[诗词赏析]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11-22 16: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词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意。

后四句是此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官场的决裂。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许多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2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归园田居·其三》显微阐幽论

陶靖节此诗,表面观之,不过寻常农事记述,实则蕴含士人精神转向之重大命题。全篇以"种豆"起兴,而终以"愿无违"作结,其间贯穿的不仅是农事辛劳,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仪式。

首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以反差笔法暗喻仕隐之辨。豆苗稀落非农事不勤,实乃诗人有意为之的生存选择。李善注《文选》谓"杨恽种豆之喻,本含弃官之意",陶公此处明用农事,暗藏《汉书》典据,将政治抉择转化为自然意象。颔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日月为纲,构建完整的时间闭环。"理荒秽"三字尤妙,既指田间杂草,亦喻官场积弊,双重意象叠合无间。

后四句转入精神层面,"道狭草木长"象征隐逸之路的艰难。夕露沾衣之象,源自《诗经·召南》"厌浥行露"遗意,然陶公反用其典——前贤畏露不行,诗人却谓"不足惜"。这种价值反转,实乃对《论语》"君子谋道不食"传统的解构。末句"但使愿无违"五字千钧,与《归去来兮辞》"违己交病"遥相呼应,完成了个体意志的终极确认。

此诗艺术之妙,在于将玄学思辨转化为日常经验。看似平易的农事描写中,暗藏《周易》"不远复"的哲学精义。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于此可见一斑。其语言节奏尤具匠心,"稀""归""衣""违"四韵,模拟锄地间歇的呼吸韵律,使劳作过程与诗意表达浑然一体。

要言之,陶公此作开创了后世"农事诗"的新范式,将农耕活动提升为精神修持。较之谢灵运山水诗的刻意求工,王维田园诗的禅意点缀,陶诗之伟大,正在于将存在哲学融入最朴素的生存实践。这种"即事见理"的创作方式,不仅成就了中国田园诗的巅峰,更为士人精神开辟了新的安顿之所。
君君的辫子 發表於 2025-6-11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南山种豆与陶诗中的精神突围——解〈归园田居·其三〉的隐逸哲学》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以简淡之笔勾勒出中国隐逸文化的核心命题。诗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历来注家多着眼于农事艰辛,实则暗藏玄机。《汉书·杨恽传》有“田彼南山,芜秽不治”之典,陶公化用此语,既是对传统士人“修齐治平”价值观的解构,亦为全诗“违世之愿”埋下伏笔。

一、农事书写中的精神隐喻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非止于劳动纪实。先秦典籍中,“理秽”常喻政治清浊,《论语》有“举直错诸枉”之说。陶渊明以农具代朱绂,将庙堂“理秽”转化为田园实践,此中暗含对权力场域的疏离。苏轼评陶诗“外枯而中膏”,正见此二句表面写耕作之勤,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挣脱名缰利锁的生命力。

二、夕露沾衣的哲学超越
后四句由实入虚,完成精神升华。“道狭草木长”既状归途实景,又喻仕途逼仄;“夕露沾衣”之“露”,《楚辞》中常象征浊世之染,而陶公言“不足惜”,恰与屈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形成对话。这种“不避世染而守本真”的态度,较之竹林七贤的激烈反抗,更显圆融通透。

三、“愿无违”的终极关怀
末句“但使愿无违”之“愿”,当与《归去来兮辞》“质性自然”互参。陶渊明并非否定社会责任,而是以“自然”重构价值尺度。南宋汤汉注此诗,谓“违愿即违天”,点明其选择本质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这种将农耕劳动升华为存在方式的思想,实开宋明理学“百姓日用即道”之先声。

此诗之妙,在于以平淡语写惊天志。金代元好问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用最朴素的农耕意象,完成了对士人精神世界的犁耕。今日重读此诗,犹见月下荷锄的背影,仍在叩问每个时代:何为真正的“不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