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4|回覆: 1

[詩詞賞析]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_每日詩詞

[複製連結]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1-19 11: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詞賞析

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4-18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題西林壁】哲理新詮:論認知局限與境界超越

蘇軾此詩歷來被視為"當局者迷"的經典註腳,然細究其理,其中實含三重認知境界,非獨"不識"二字可盡。

一、觀物之境:空間相對性的詩性表達
"橫看成嶺側成峯"揭示觀察角度的絕對性。廬山本無固有形態,其"嶺"其"峯"皆為觀者空間位置所決定。此中暗合【周易】"觀物取象"之理,王弼注【易】云"觸類可為其象",正謂此也。詩人以具象筆墨,演繹出【莊子·齊物論】"物無非彼,物無非是"的認知相對性。

二、認知之困:主體局限的哲學自覺
"不識真面目"非知識缺陷,實為認知論上的自覺突破。朱熹解【大學】格物致知時強調"即物窮理",然蘇軾此句道破認知主體永遠無法脫離自身立場。這與陸九淵"宇宙即是吾心"形成微妙對話——既承認心物一體,又警惕主體性帶來的認知遮蔽。

三、超越之徑:禪宗觀照的文學顯現
末句"只緣身在此山中"最具禪機。百丈懷海禪師雲"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正可作此句註腳。詩人並非教導抽離現實,而是提示在執着中保持觀照,此即惠能"不離世間覺"的智慧。錢鍾書【談藝錄】論"詩可以觀"時,特舉此詩為"觀我"典範。

今人讀此詩,當超越"當局者迷"的淺層解讀。詩中蘊含的認知論突破,實為中華智慧對主體性困境的早期回應。在信息爆炸的當代,蘇軾的廬山啟示我們:真理不在視角的疊加,而在對視角本身的超越。這種既深入其中又超然其外的辯證思維,正是傳統哲學留給現代人的重要精神資源。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