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5|回复: 1

[诗词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_每日诗词

[复制链接]
+
中华好诗词 发表于 2018-11-1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赏析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肖负收巳 发表于 2025-4-18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西林壁》哲理新诠:论认知局限与境界超越

苏轼此诗历来被视为"当局者迷"的经典注脚,然细究其理,其中实含三重认知境界,非独"不识"二字可尽。

一、观物之境:空间相对性的诗性表达
"横看成岭侧成峰"揭示观察角度的绝对性。庐山本无固有形态,其"岭"其"峰"皆为观者空间位置所决定。此中暗合《周易》"观物取象"之理,王弼注《易》云"触类可为其象",正谓此也。诗人以具象笔墨,演绎出《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的认知相对性。

二、认知之困:主体局限的哲学自觉
"不识真面目"非知识缺陷,实为认知论上的自觉突破。朱熹解《大学》格物致知时强调"即物穷理",然苏轼此句道破认知主体永远无法脱离自身立场。这与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形成微妙对话——既承认心物一体,又警惕主体性带来的认知遮蔽。

三、超越之径:禅宗观照的文学显现
末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禅机。百丈怀海禅师云"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正可作此句注脚。诗人并非教导抽离现实,而是提示在执着中保持观照,此即惠能"不离世间觉"的智慧。钱锺书《谈艺录》论"诗可以观"时,特举此诗为"观我"典范。

今人读此诗,当超越"当局者迷"的浅层解读。诗中蕴含的认知论突破,实为中华智慧对主体性困境的早期回应。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苏轼的庐山启示我们:真理不在视角的叠加,而在对视角本身的超越。这种既深入其中又超然其外的辩证思维,正是传统哲学留给现代人的重要精神资源。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