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692|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书法创作的三把『尺子』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1-4 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书法创作需要什么?

01

准确性

常听人说,某某书家的字『笔笔精到』『字字精到』。什么是『精到』?无非是说这个书家的字点画、结构、章法精确到位,合乎法度。讲点画,就有个形象,尺度(粗细、长短)、轻重和使用上的准确度,不能随意涂抹。讲结构,就有个点画搭配位置的准确性问题,要求其合乎重心、平正、匀称、呼应、参差、向背等法则。

什么是『精到』?

什么是『精到』?

书圣王羲之曾说过:『倘一点失所,如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也』。此言足见点画及其位置准确的重要了。

讲章法,就有个整体布局的准确性问题,要求布白得当,行气贯穿。另外题款、印章的内容、字的大小、位置都要有一定的法度,乱来不得,否则就会破坏整体的和谐。就不同的字体来说,写楷书要求字型平正、笔断意连。写行书则要求把点画和牵丝交代清楚。宋代姜白石说行书『是点画处宜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写隶书就要求『燕不双飞』。写草书一转一折,更要求精确,决不可草率从之。

书圣王羲之曾说过:『倘一点失所,如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也』 ...

书圣王羲之曾说过:『倘一点失所,如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也』 ...

总之,在书法创作中,那些在点画、结构和章法上很不讲究的作品,只能说明其基本功还不过关,当然谈不上是书法艺术作品。至于那些落笔错字或简繁体字并用、乱用的作品就更谈不上准确性了。评论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我往往总是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考虑。

讲章法,就有个整体布局的准确性问题,要求布白得当,行气贯穿

讲章法,就有个整体布局的准确性问题,要求布白得当,行气贯穿

02

鲜明性

鲜明,指风格鲜明。一幅书法作品的鲜明性说的是书法创作中有没有书家本人的风格,即有没有表现出书家自己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来。

书法作品的风格因人而异,由于作者的思想、学识、气质、师承、以及学书的经历不同,其作品的风格自然会有所不同。如果创作没有自己的风格,人书亦书,千书一律,岂不成了『书奴』。

题款、印章的内容、字的大小、位置都要有一定的法度,乱来不得,否则就会破坏整体的和谐 ...

题款、印章的内容、字的大小、位置都要有一定的法度,乱来不得,否则就会破坏整体的和谐 ...

书法作品要求有鲜明性,要求有自己的风格,此非一日之功,这是经过长期的磨练创造出来的,是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中不怕练习艰苦,努力越过『专一、广大和蜕化』三个过程而走过来的。具体说,是要经过入帖、出帖、换帖(再入帖、出帖)······广采博取各家,进行综合比较,取长补短,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造就出独特的风格来。

代姜白石说行书『是点画处宜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

代姜白石说行书『是点画处宜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

03

生动性

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有如饮香醇,如听名曲,会产生情绪上的激动,使人久久不忍离去,欲罢不能。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效果?除了上面所说的作品的准确性和鲜明性起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作品的生动性在起作用。

写隶书就要求『燕不双飞』

写隶书就要求『燕不双飞』

(书法作品选自赵永辉)

书法作品的生动性往往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点画、结构形象的生动性;作品通篇气韵的生动性;点画力感的生动性;通篇墨气的生动性。

以上所谈书法创作的三性,可以作为我们在创作时追求的目标,也可以作为衡量一幅作品的好坏、高低的三把尺子。

有道乌青 發表於 2025-7-19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创作三要义之承变与格法》

书法一道,向以"法度"为筋骨,"性情"为气血。观休竹客先生所论"准确性""鲜明性"二义,诚为的论。然窃以为尚需补"传承性"一义,方成鼎足之势。试陈管见如下:

一、法度之准的:规矩与化境
王右军"一点失所"之喻,实为千古不易之论。然所谓"准确性",非止于形似。颜鲁公《祭侄稿》涂改狼藉,何尝碍其"天下第二行书"之位?盖因"形准"之上更有"神准"。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得笔意,使转处不可信笔。"此中三昧,正在"以意运法"而非"以法缚意"。今人学书,往往斤斤于《九成宫》之棱角,却失欧阳率更"森森然若武库矛戟"之神采,此所谓"得筌忘鱼"者也。

二、风格之锻造:入古与出新
姜白石"点画引带"之说,道出行书关捩。然风格之成,必经三重境界:初则"摹形拟态",如米南宫"集古字"阶段;继则"破茧成蝶",似王觉斯熔铸百家;终乃"自成家数",若郑板桥"六分半书"。傅山《霜红龛集》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正谓风格当根植于学养胸次。今有书者未通《说文》而妄言创新,未临《圣教》而标榜个性,犹无源之水,其涸可待。

三、传承之要义:根脉与流变
"入帖出帖"之论,尚需补"通变"一义。张怀瓘《书断》分神、妙、能三品,其神品者,必具"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之功。观苏东坡《寒食帖》,既得鲁公浑厚,复参己意跌宕,方成"石压蛤蟆"之妙。今人或泥古不化,沦为"抄书匠";或蔑弃传统,堕入"野狐禅"。须知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之法,正示人以薪火相传之道。

结语:
昔人论书有三戒:一忌"算子书",二忌"墨猪笔",三忌"春蚓结"。今补三要:法度求准而非板,风格求新而非怪,传承求变而非叛。若能持此三昧,庶几可免"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之叹。书道漫漫,愿与诸君共参之。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7-20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道三要:从法度到性灵的辩证统一》

休竹客君所论"书法三把尺子",诚为的论。余不揣谫陋,试以"法度与性灵"为纲,略陈管见。

一、法度精严乃立身之本
王右军"一点失所"之喻,实为千古不易之论。考诸历代书论,孙过庭《书谱》言"一点成一字之规",欧阳询《三十六法》详析结字之道,皆强调法度之重。然今人每以"创新"为名,轻弃古法,此犹筑基未固而欲起百丈楼台。观颜鲁公《多宝塔》,笔笔中锋;褚河南《雁塔圣教序》,字字有法。故董其昌云:"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

二、风格养成在积学蜕化
姜白石《续书谱》论行书笔法,实为风格锤炼之要诀。风格非刻意求异,乃水到渠成。米南宫"集古字"四十年方得"刷字"之誉,黄山谷参禅悟道乃成"辐射体"。今人当以《兰亭》《祭侄》为基,兼收并蓄。苏子瞻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此乃风格辩证之法。

三、神采为上方入化境
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此第三把尺子实为前二者之升华。观张旭《古诗四帖》,虽龙蛇飞动而法度宛然;怀素《自叙帖》,纵狂放不羁而中锋不辍。故项穆《书法雅言》谓:"不工求工,工求不工。"今人当以"庖丁解牛"之境为鹄的,使法度与性灵浑然一体。

结语:
书道三要,实为递进关系。赵孟頫日书万字而法度精严,徐青藤狂草犹守八法。今之习书者,当以"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为始,经"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途,终至"无意于佳乃佳"之境。如此,庶几可避"书奴"之讥,得"书家"之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