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12|回復: 2

[诗词赏析]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11-3 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全诗赏析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全诗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前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后二句诗人从反面落笔评论战争成败的原因,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天噬眼泪 發表於 2025-4-1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赤壁》一诗乃晚唐杜牧咏史之杰构,其艺术匠心与史论深度尤值细究。全诗以"折戟沉沙"起兴,实为"物色带情"之法。铁戟虽折而"未销",既暗喻历史记忆之永恒,更寄托诗人对前朝风云的追思。磨洗辨认之细节,恰似史家考据功夫,将读者引入历史现场。

后二联之议论尤见杜牧史识。"东风"句以假设笔法重构历史,揭示偶然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影响,此乃对《三国志》"时风盛猛"记载的诗性转化。"铜雀春深"之想象,以"二乔"意象为焦点,将政治博弈具象为美人命运,深得《左传》"赋诗断章"之妙。苏轼《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慨叹,正与此诗遥相呼应。

杜牧此诗实开宋人"以议论为诗"之先河,其史论价值不亚于《阿房宫赋》。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评此诗"用意隐然",正道出其中寄托。诗人表面咏史,实则自况——周郎得东风之便而建功业,反衬自身怀才不遇之悲。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写法,正是唐人咏史诗的典型范式。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4-14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赤壁》一诗析义——论杜牧咏史诗的史观与诗艺

杜牧此作,诚为唐人咏史绝句之圭臬。全诗以沉沙折戟起兴,至铜雀春深作结,短短二十八字间,融器物考据、历史重构、命运反思于一体,实具"尺幅千里"之妙。

首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以考古学视角切入历史。铁戟经六百载江水冲刷犹未销蚀,此物性之恒也;而持戟将士早作尘土,此人事之变也。诗人以"磨洗"动作勾连古今,恰似太史公"究天人之际"的笔法。值得注意的是,此戟实为诗人虚构之物——赤壁战场在江北乌林,杜牧所见黄州赤壁本非古战场。这种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错位,正见诗人"以虚证史"的匠心。

颈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乃全诗魂魄所在。其史观之卓异,体现于三重解构:其一解构英雄史观,将周瑜之功归于偶然天时;其二解构正统叙事,以二乔命运暗示国家存亡;其三解构性别政治,将女性作为历史进程的象征符号。曹操《铜雀台赋》本无"锁二乔"之句,杜牧故意曲解典故,实为凸显历史偶然性——东风若改向,则江南文化符号(二乔)将沦为北方战利品。

此诗艺术成就更在"以微知著"之法。择取"折戟"、"二乔"等细小意象,却承载着文化基因存续的重大命题。宋人谢枋得评"用意隐然",清人贺裳谓"含蓄深窈",皆指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质。杜牧身处晚唐,借赤壁之事暗喻藩镇割据之危,这种"咏史即咏怀"的笔法,上承左思《咏史》,下启王安石《明妃曲》,构成中国咏史诗的重要传统。

要之,杜牧此诗之价值,非止于周瑜、曹操之褒贬,而在揭示历史进程中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其史家之眼、诗人之笔的交融,恰如铜雀台前那缕决定性的东风,在唐诗星空中划出了永恒的光芒。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4-24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赤壁》诗史互鉴与杜牧的史识诗心

杜牧《赤壁》一诗,以七绝之体运史家之笔,堪称咏史诗中的"缩龙成寸"典范。此诗作于会昌二年(842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正值四十壮年却外放地方,其借古抒怀之意甚明。

首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以考古学家般的精细笔触展开。沉沙折戟既是赤壁古战场的真实写照(考古发现江底确有东汉箭镞),又暗喻历史记忆的顽强存续。"磨洗"二字尤见功力,既实指清理锈蚀的动作,又虚指对历史真相的辨析过程。这种"以物证史"的手法,较之单纯抒情更显史家本色。

颔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反事实推理"的史论笔法。杜牧故意颠倒历史因果:不是周瑜借东风破曹,而是东风成就周瑜。这种思考方式源自《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的认知传统,展现唐人已具备辩证史观。铜雀台意象取法《三国志》裴注引《魏武故事》,将政治博弈具象为美人命运,这种"以艳语写沧桑"的手法,实承《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之遗韵。

杜牧此诗在晚唐别有深意。当时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借赤壁之战暗讽朝廷用人失当。据《新唐书》载,杜牧曾注《孙子兵法》,其军事才能未得施展。诗中"东风"可解作机遇,"二乔"暗喻才士,整体构成一套完整的政治隐喻系统。这种"以诗论政"的方式,上承杜甫《咏怀古迹》,下启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构成咏史诗的重要脉络。

该诗艺术成就更在于"尺幅千里"的时空压缩。从折戟(微观)到王朝兴替(宏观),从铜雀春深(想象)到前朝旧事(现实),形成多重时空折叠。宋人谢枋得《注解选唐诗》评此诗"用意隐然",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赞其"俊爽圆活",皆着眼于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艺术。

当代读者赏读此诗,当注意三个维度:一是历史事件的文学重构,二是诗人处世的隐喻表达,三是咏史诗的审美范式。杜牧以二十八字重构赤壁叙事,其价值不在史实还原,而在展现知识分子对历史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方式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