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67|回覆: 3

[小學國學教育] 國學經典教育心得體會 如何避免枯燥無味激化學生興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懋基 發表於 2018-11-1 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是一篇 國學經典教育心得體會,希望對讀者有幫助。

近年來,國學經典教育似乎進入了瓶頸,由於多數國學經典教育機構均以【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百家姓】,甚至【弟子規】可能導致畸形人格等作爲國學經典教材,並且局限於朗誦、背誦的方法,進行強制性記憶的教學。特別是,許多國學講師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缺乏系統的、引導的教學模式,更別說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知行合一了,結果就導致了學生產生對國學的厭煩、牴觸情緒。

國學經典教育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教育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教育

這種教育尷尬境地的產生,主要是國學經典教育機構,對國學講師做了硬性指標,比如,要求小學一二年級要全文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三至六年級則要完成四書五經的背誦。

這樣的硬性指標,並不符合幼兒的記憶力培訓規律,當然我們不能排除少數幾個學生具有超人的記憶力,但是對於99%的學生而言,這種硬性要求是不合理的,無法完成的。而且,即使學生真的完成了這些硬性要求,將國學經典全部記住背誦下來,也未必能夠明白其意其理、更不懂得運用實踐,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及知識學習基本沒有意義,反而導致國學經典教育成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成了『文言複讀機』。

寫作本篇 國學經典教育心得體會 , 主要就是希望與各位國學講師談談,如何避免這種教育尷尬境地。

國學講師應當本著『引導學習+生活實踐』的教學原則,要讓學生在國學經典教學過程中,體悟到國學經典對人生成長的正面促進意義,避免把國學經典教育帶進『功利化+快餐式』的應試教育里。

學生學習國學經典,關鍵就在於科學地學習,並且要堅持學習。『科學地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國學經典時,要根據自身年齡階段的認知能力,選擇適合的國學經典教材進行學習,並且『知行合一』,根據國學經典內容,『日三省吾身』。『堅持學習』是指學習國學經典不能『三天打魚,兩日曬網』,國學講師將國學經典學習任務公布後,需要經常性地與學生一起研究國學經典內容,並時常以生活現象講解,激化學生興趣。通過國學講師的熱情去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維持國學經典學習活動的長期開展。

吉林省輝南縣撫民鎮中心小學,經過試點推行這樣的國學經典學習活動三年之後,發現學生們對國學經典學習的興趣有增無減,甚至誦讀國學經典成爲了部分學生的自學行爲,可見學生在學習國學經典過程中,實實在在地受到了教益,喜愛上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學經典。

其實該小學的試點初期也並不成功,也是採用了強記硬背的方法,最後也是發現,學生基本都不能完成國學講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其後國學講師改變國學經典教學方法,集中一段時期專學【三字經】,三字經中含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學生對於聽講國學經典寓言故事都有著強烈的興趣,學生在聽完故事後,再結合國學經典內容去學習,就會容易而且有效得多。

而對於沒有故事的內容,國學講師採取了一個看似並不高明,但十分有效的辦法:

將國學經典教學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由教師引領學習,國學講師在國學經典教材如【三字經】中摘取一句話,每天一句,寫在黑板右側,利用早讀的幾分鐘進行故事式講解,並要求學生將『每日一句的內容+譯文+應用範例課本中有抄摘到專用本上。這種做法實質上,是把浩繁的國學經典內以每日一句的方式來分解逐步學習。先聽講再抄寫的方式也利於學生的理解吸收,而每日一句,內容少,易記易學易理解,對於學生而言,是一件非常輕鬆的學習任務。長期堅持這樣的教學模式,能達到積少成多的效果,也遠比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最終卻什麼也留不下的教學模式,要有效得多。

第二階段,就是將國學經典學習推進到『學生自主研討學習』的階段,國學講師將班級劃分爲幾個小組,『每日一句』的學習內容由各小組自行決定,國學講師從教學者身份變爲聆聽者、激勵者,對於學習成績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第二階段的國學經典學習活動在經過短暫的失序之後,各個小組基本都能進入有效有序的學習流程,經過『奇思妙想+學習智慧+相互欣賞+個人創作』等因素的演繹之後,國學經典學習活動竟然開展得比國學講師領學還來得精彩紛呈。

國學經典學習活動,並不能簡單看成是知識灌輸的過程,而應看成是學生對生活,對周邊事、物,從感知到理解,再到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因需而讀、因讀而愛、因愛而學、因學而用的過程。

在『每日一句』的國學經典教學過程中,學生能輕鬆愉快地體悟『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的經典名言,並積極地認同國學經典,自我展開修身立德,長期以往,可以培養成愛國、知恩、孝義、尊師、尚賢等優秀品質。

國學經典教育貴在堅持,通過採取學生能夠接受的教育方式進行長期的薰陶、影響,使國學經典能夠爲學生的成功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礎。交流、傳播有效的國學經典教育經驗,即是本篇 國學經典教育心得體會 的初衷,謝謝!

遊客  發表於 2018-11-2 07:54
限於朗誦,背誦,爲什麼?因爲老師沒本事教。老師也是從零做起,他們也沒有底蘊,所以說斷層以後只好靠背了。

就像玩玉石,他們都玩仔料,爲什麼?因爲他們沒有大料。


說白了,底蘊不足
延章 發表於 2018-11-2 12: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有的朋友認爲,國學講師對國學經典的講解闡述,不能接近原旨原義,因此應當只誦不述。
但教育是分多等級的,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教育的知識難度是從易到難的。四書五經並不適合在過小的年齡就施教,而且,國學講師的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遊客  發表於 2018-11-2 18:21
這種教育尷尬境地的產生,主要是國學經典教育機構,對國學講師做了硬性指標,比如,要求小學一二年級要全文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三至六年級則要完成四書五經的背誦。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4-28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國學經典教育的活化之道——從機械背誦到生命體悟的範式轉換】

國學教育之困局,實爲方法論之誤。考諸【禮記·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訓,當今以背誦量爲考核指標的教學模式,恰與"孫(遜)時摩詘"的古訓相悖。筆者執教杏壇二十載,深感國學教育當循"興觀群怨"之徑,方得"溫柔敦厚"之效。

一、教材選擇當遵"循序漸進"原則
【三字經】有云:"爲學者,必有初",然今之教育機構常混淆蒙學與經學之界。朱熹【小學集解】將教育分爲"小子之學"與"大人之學",建議低年級宜從【聲律啟蒙】【千家詩】等韻文入手,以其"諧於唇吻,便於記誦"(王筠【教童子法】)。待年歲稍長,再授【論語】之"學而時習"、【孟子】之"浩然正氣",方合"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禮記·內則】)之教。

二、教學方法宜取"詩教"傳統
孔子言"興於詩",王陽明主張"歌詩習禮"。筆者在教學中嘗以【詩經·七月】指導學童觀察物候,以【楚辭·橘頌】引導品格培養。如講解"孝"道,不囿於【弟子規】條文,而取【韓詩外傳】中"伯俞泣杖"故事,使學童分角色演繹,此即【毛詩序】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之妙。

三、知行合一貴在"切己體察"
程頤言"讀書須知出入法",今之教育多"入"而少"出"。筆者每授【論語】"吾日三省吾身",必令學生做"修身日記";講【周易】"自強不息",則設計"21日成長挑戰"。近仿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制"國學實踐積分表",將"親烹晨膳"(【內則】)等古禮化爲現代生活實踐。

四、師資培養重在"通經致用"
陸九淵云:"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合格國學教師當如孔子"各言爾志"般啟發學生。建議建立"雙師課堂",文史專業教師負責義理闡發,心理學教師輔助設計教學活動。曾見同儕講授【道德經】"上善若水",竟帶學生觀察水流特性,此即荀子"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之實踐。

輝南案例之成功,正在於暗合【學記】"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之道。國學教育若欲突破困局,當回歸"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教育本質。須知經典非故紙堆中之文字,乃活潑潑的生命智慧,教師之責,在點燃心燈而非填塞典籍。如此,則"枯燥乏味"之弊可除,"如坐春風"之境可至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