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506|回复: 0

[讲古] 李陵与苏武的故事·被迫变节与矢志不渝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10-30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陵与苏武的故事·被迫变节与矢志不渝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汉朝,朝野之中对李陵一片痛骂之声。汉武帝也是愤怒异常,当即将李陵的母亲、妻儿等人都抓了起来。

就在对李陵的一片讨伐声中,太史令司马迁却站出来替李陵辩解。

司马迁认为,李陵平素,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为了国家,能奋不顾身,有国士之风。现在李陵出了问题,那些平日里贪生怕死,只知道保全自己身家性命的臣子,就跳出来大肆污蔑他,夸大他的罪行,太让人痛心了。那些无能之辈,你们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指责李陵,你们又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李陵虽降,但是他在投降之前,率领不到五千的步兵,长驱直入匈奴腹地,面对数万匈奴精锐,转战千里,打死敌人超过万人。最后箭尽路绝,将士们还对着全副武装的敌人,赤手空拳,拼死一搏。能让士卒如此效死的将军,即使是古代那些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然兵败陷入敌营,但是其功绩足以光耀千古。

最后,司马迁认为,李陵之所以没有慷慨赴死,只是想留下其有用之躯,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次报效朝廷罢了。

司马迁的话,虽然颇有道理,但是正气急败坏的汉武帝怎么听得进去?再加上前面贰师将军丧师辱国,所以汉武帝怎么听,怎么感觉司马迁是在讽刺自己,嘲笑贰师将军。因而恼羞成怒的汉武帝,判处司马迁腐刑。

过了很长时间,汉武帝的怒火慢慢平息下去后,也开始反思。毕竟李陵是有大功于前,在箭尽粮绝,又没有救兵的情况下,才投降的,也算是有情可原。

本来在李陵出兵之前,汉武帝安排了强弩校尉路博德率军接应李陵。但是因为路博德是一员老将,就像李陵不愿意给贰师将军李广利打下手一样,路博德也不愿意给李陵打下手,于是也向汉武帝进言,要求另派自己别的任务。当贰师将军率领的汉军主力遭遇失败时,汉武帝就将路博德的这支队伍派往这个方向了,导致李陵这面没有了援军。

想明白之后,汉武帝对李陵的怒火也就小了很多,特意派出使者,慰劳了李陵军中逃回的那些士卒。然后,汉武帝又派出大军,在进击匈奴的同时,准备接李陵回来。

可惜,事与愿违,这次进军再次无功而返。为了推诿过错,领军主将还将失败的责任都扣到了李陵头上,说因为李陵帮助匈奴人训练士兵以防备汉军,汉军这方才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汉武帝信以为真,再次动怒,将李陵家族诛灭,李陵的母亲、妻儿都被杀死。

不管李陵开始时是抱着什么心态投降匈奴人的,此时,都只能是诚心实意的投降了。

且鞮侯单于一直非常器重李陵,听说了李陵的遭遇,为了彻底让李陵归心,索性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又封李陵为右校王。

因为苏武虽然被匈奴人流放到北海放羊,环境极其艰苦,但是一直不肯投降,于是匈奴人就派李陵去劝说苏武。

原来在汉朝的时候,因为长辈都是军中宿将,所以李陵和苏武很早颇为熟悉,私交也不错。

在李陵刚刚投降匈奴的时候,李陵羞于见苏武也好,自己也是假投降不愿意劝苏武投降也好,总之,很长时间内,李陵并没有去见苏武。直到李陵家族被诛灭,自己也死心塌地投降匈奴之后,才去北海见苏武,劝苏武投降。

李陵劝苏武,汉武帝是个无情无义的皇帝,你苏家也有很多人死于皇帝之手,包括你的哥哥、弟弟在内。“我在领兵离开长安的时候,听说你的母亲已经去世,你的妻子也改嫁了。现在又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还不知道你家里剩下的人过的怎么样,是生是死呢?人生不过像早晨的露水,及时行乐也就是了,你又何必自苦如此?”

“当初我刚刚投降时,也是痛苦万分,如疯若狂,感觉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妻儿都被关押,我当时的心情,又与何人诉说?我又何曾是真心的投降匈奴?可是这一切的痛苦又有什么用呢?皇帝老迈昏庸,朝令夕改,肆意妄为,大臣无罪被诛杀的有数十家,这样昏庸的皇帝,你又何必为他守节?不如投降算了。”

对于李陵的情况,苏武也是略知一二,对李陵的遭遇,苏武也是深表同情。所以苏武对李陵,并没有像对卫律那样横眉怒目,而是要相对客气的多。

不过客气是客气,要想让苏武听从劝说,投降匈奴是不可能的。

苏武正颜厉色对李陵说:“我苏家满门,我苏氏父子能有今天,全赖天子的信任与提拔。哪怕让我立刻为之去死,我也是心甘情愿,‘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如果你非要让我投降的话,就请立刻杀了我吧。”

李陵连续劝了苏武好几天,见苏武毫不动心,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说完,李陵边哭着,边与苏武告辞离开。

之后,李陵不好意思再去面见苏武,就悄悄的让自己的妻子给苏武送去几只牛羊,稍稍改善一下苏武的艰难环境。

694e99bef9889a9410e8e8728c61e2db.jpg
国学萌 发表于 2025-4-2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李陵苏武之节义与历史评价的辩证》

汉征和年间,李陵之降与苏武之守,恰成历史镜像。太史公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此二子身上得见深刻诠释。

一、李陵之降的悲剧性
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其军事才能确如司马迁所言"虽古名将不过也"。然《汉书·李广苏建传》载其"遂降"二字,实含千古争议。考其背景:
1. 路博德拒援致使孤军深入
2. 武帝误信公孙敖"李陵教匈奴为兵"之谗言
3. 族诛之祸断绝归路

此正合王夫之《读通鉴论》所云:"陵之降也,非其本志。"其悲剧在于:军事才能与政治际遇的错位,个人气节与家族存亡的两难。

二、苏武守节的典范意义
对比苏武牧羊北海十九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本传),其守节包含三重境界:
1. 拒降时的"引佩刀自刺"显其刚烈
2. 幽囚大窖啮雪吞毡见其坚韧
3. 李陵劝降时"愿效死于前"彰其忠贞

尤当注意者,苏武在匈奴娶妇生子而不改其志,证明节义非迂腐之执,而是文化认同的坚守。

三、历史评价的维度重构
1. 军事维度:李陵以步制骑的战术创新,实开汉代步兵对抗骑兵之先河
2. 伦理维度:苏武之节树立"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典范
3. 人性维度:李陵《答苏武书》中"陵虽孤恩,汉亦负德"的控诉,揭示专制皇权下武将的生存困境

四、当代启示
1. 评价历史人物当避免简单的二元对立,需置于具体历史语境
2. 节义观念应区分形式与本质,苏武之守在其文化坚守,非拘泥形式
3. 李陵悲剧警示制度缺陷对人才的反噬

昔钱穆先生论史强调"温情与敬意",李陵之憾、苏武之贞,皆当如是观。读史者当知:在绝对的黑白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人性灰度,而这正是历史最深刻的教诲。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