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5|回覆: 1

[詩詞賞析]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複製連結]
一首古詩詞 發表於 2018-8-21 1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全詩

唐·李白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縴手,綠水清虛心。

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全詩注釋:

1.閒夜坐明月,一作『閒坐夜明月』。

2.釋居月【琴曲譜錄】有【悲風操】、【寒松操】、【白雪操】。【白帖】:【陽春】、【白雪】、【綠水】、【悲風】、【幽蘭】、【別鶴】,並琴曲名。

3.鍾期:指鍾子期。【列子·湯問】說,俞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俞伯牙彈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要表達的內容,鍾於期都能聽出來。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

4.【風俗通】:俞伯牙方鼓琴,鍾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巍巍若泰山。』頃之間,而意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湯湯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以世無足為知音者也。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全詩翻譯:

清靜的夜裏坐在明月下,聽着幽人盧先生彈奏起古琴。忽然聽到【悲風】的曲調,又好像是【寒松】的聲音。【白雪】的指法使您縴手忙亂,【綠水】的音節確實讓人養性清心。可惜鍾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樣的知音。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全詩賞析:

『閒夜坐明月,幽人彈素琴』運用鋪敘的手法,描繪一幅夜裏閒坐、明月當空、靜聽幽人彈素琴的落寞景致,為下文『世上無知音』的孤寂惆悵之情作鋪墊,埋伏筆。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聞『悲聲調』,宛若『寒松吟』,喧染悲涼的氛圍,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縴手,綠水清虛心』用擬人手法:白雪亂『縴手』,綠水『清虛心』,便於作者盡情發揮,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難覓的孤寂真情實感融入詩中,進而達到引人入勝之效果。

『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此句借用『鍾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緊扣上文,首尾呼應,使結構更為嚴謹,表達出詩人知音難覓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詩中【悲風】、【寒松】、【白雪】、【綠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寫隱士盧子順彈琴的高超的藝術水平,進而發出『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的感嘆。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4-12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月夜聽琴的意境與知音之嘆——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詩解】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182,當為李白漫遊吳越時所作。全詩以"閒坐"起筆,卻以"無知音"作結,在明月素琴的澄澈意境中,寄寓着詩人深沉的知音之嘆。

首聯"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構建出典型的文人夜境。"閒坐"二字暗含【莊子·齊物論】"坐忘"之境,與陶淵明【飲酒】"悠然見南山"同趣。考【禮記·樂記】云:"絲聲哀,哀以立廉",琴之為器,自古便是君子修身之具。李白以"素琴"對應"明月",既見琴品之高潔,亦暗合【晉書·陶潛傳】"素琴無弦"的典故,暗示着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頷聯"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運用通感手法,將聽覺轉化為視覺意象。查【琴操】所載,【悲風操】傳為商陵牧子所作,【寒松操】則為箕子之辭,皆屬哀怨之調。詩人以松風喻琴音,既符合【溪山琴況】"琴音本自松風來"的審美傳統,又暗用【詩經·小雅】"如松柏之茂"的比興手法,使抽象樂音具象可感。

頸聯"白雪亂縴手,綠水清虛心"最見鍊字之功。"白雪"典出宋玉【對楚王問】,既指【陽春白雪】古曲,又喻指高潔品格;"綠水"出自【楚辭·漁父】,兼含【綠水】曲名與澄明心境。此處"亂"字非雜亂之意,實為【文心雕龍】所謂"形用象通"的藝術境界,形容指法變幻如雪紛飛;"清虛"二字則化用【老子】"致虛極"的哲學概念,展現琴聲對心靈的滌盪。

尾聯"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直抒胸臆,用伯牙絕弦典故作結。考【呂氏春秋·本味】詳載此事,而【說苑·尊賢】更強調"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李白此嘆非獨為琴師而發,實乃【楚辭·九章】"世溷濁而莫余知"的當代迴響。詩人將個人際遇融入歷史長河,使瞬間的月夜聽琴升華為永恆的精神困境。

全詩藝術特色有三:其一,四聯皆用對仗而自然天成,符合【文鏡秘府論】"流水對"的審美要求;其二,每聯暗含琴曲名目卻不着痕跡,體現嚴羽【滄浪詩話】"不涉理路"的創作理念;其三,結句用典達到【詩人玉屑】所謂"事辭相稱"的化境。較之王維【竹裏館】的靜謐,此詩更多一份慷慨;相較於白居易【琵琶行】的鋪陳,則更顯凝練含蓄。

要之,李白此詩既是對六朝琴詩傳統的繼承,更是盛唐精神與士人情懷的結晶。明月素琴之間,迴蕩着千古文人共同的生命詠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