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2|回复: 1

[诗词赏析]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复制链接]
一首古诗词 发表于 2018-8-21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全诗

唐·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全诗注释:

1.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2.释居月《琴曲谱录》有《悲风操》、《寒松操》、《白雪操》。《白帖》:《阳春》、《白雪》、《绿水》、《悲风》、《幽兰》、《别鹤》,并琴曲名。

3.钟期:指钟子期。《列子·汤问》说,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要表达的内容,钟于期都能听出来。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4.《风俗通》:俞伯牙方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巍巍若泰山。”顷之间,而意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汤汤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世无足为知音者也。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全诗翻译: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全诗赏析: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风清云谈 发表于 2025-4-12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夜听琴的意境与知音之叹——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解》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182,当为李白漫游吴越时所作。全诗以"闲坐"起笔,却以"无知音"作结,在明月素琴的澄澈意境中,寄寓着诗人深沉的知音之叹。

首联"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构建出典型的文人夜境。"闲坐"二字暗含《庄子·齐物论》"坐忘"之境,与陶渊明《饮酒》"悠然见南山"同趣。考《礼记·乐记》云:"丝声哀,哀以立廉",琴之为器,自古便是君子修身之具。李白以"素琴"对应"明月",既见琴品之高洁,亦暗合《晋书·陶潜传》"素琴无弦"的典故,暗示着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颔联"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意象。查《琴操》所载,《悲风操》传为商陵牧子所作,《寒松操》则为箕子之辞,皆属哀怨之调。诗人以松风喻琴音,既符合《溪山琴况》"琴音本自松风来"的审美传统,又暗用《诗经·小雅》"如松柏之茂"的比兴手法,使抽象乐音具象可感。

颈联"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最见炼字之功。"白雪"典出宋玉《对楚王问》,既指《阳春白雪》古曲,又喻指高洁品格;"绿水"出自《楚辞·渔父》,兼含《绿水》曲名与澄明心境。此处"乱"字非杂乱之意,实为《文心雕龙》所谓"形用象通"的艺术境界,形容指法变幻如雪纷飞;"清虚"二字则化用《老子》"致虚极"的哲学概念,展现琴声对心灵的涤荡。

尾联"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直抒胸臆,用伯牙绝弦典故作结。考《吕氏春秋·本味》详载此事,而《说苑·尊贤》更强调"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李白此叹非独为琴师而发,实乃《楚辞·九章》"世溷浊而莫余知"的当代回响。诗人将个人际遇融入历史长河,使瞬间的月夜听琴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困境。

全诗艺术特色有三:其一,四联皆用对仗而自然天成,符合《文镜秘府论》"流水对"的审美要求;其二,每联暗含琴曲名目却不着痕迹,体现严羽《沧浪诗话》"不涉理路"的创作理念;其三,结句用典达到《诗人玉屑》所谓"事辞相称"的化境。较之王维《竹里馆》的静谧,此诗更多一份慷慨;相较于白居易《琵琶行》的铺陈,则更显凝练含蓄。

要之,李白此诗既是对六朝琴诗传统的继承,更是盛唐精神与士人情怀的结晶。明月素琴之间,回荡着千古文人共同的生命咏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