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22|回復: 1

[诗词赏析]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8-18 10: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七夕.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七夕.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应倾谢女珠玑箧 尽写檀郎锦绣篇诗词赏析

首联前半句说天上的情景。下半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

颔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谢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

三联又是对照,「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铜壶漏报」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联的「欢笑」,与第四联的「惆怅」相对。

一乐一悲,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4-22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诗中的天人对照与情志抒写——罗隐〈七夕〉诗析义》

罗隐此诗以七夕为题,却别出心裁地构建起"天上—人间"的双重叙事空间。首联"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以星汉灿烂的银河与人间红筵对举,既暗合牛女双星传说,又铺陈出世俗节庆氛围。其中"菡萏"一词尤见匠心,既喻星河如莲之清丽,又暗藏"藕断丝连"的相思隐喻,为下文情感转折埋下伏线。

颔联"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运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谢道韫之才、潘安之貌,在此转化为普世性的才子佳人意象。"珠玑箧"与"锦绣篇"的器物对仗,既展现闺阁雅趣,又暗示文字传情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乞巧"习俗转化为文字创作活动,使七夕主题从单纯的女红技艺升华为男女共同参与的文化实践,此中可见晚唐文人审美趣味的演变。

颈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再现典型七夕场景。前句写天上织女工巧,后句述人间女子乞巧,而"拜婵娟"三字将月亮拟人化,使天人交感更具仪式感。尾联"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突然转折,以时间意象串联天人:铜壶滴漏既是人间计时器,又暗示银河将隐;"惆怅"一词既写牛女别离之恨,又渗入诗人对韶光易逝的生命体悟。

全诗最妙处在情感张力的营造。表面写"欢笑"与"惆怅"的对照,深层却透露出诗人独特的价值判断:人间欢聚虽短暂却真实,天上神话虽永恒却虚渺。这种"以人映天"的写法,实则是将神话传说人间化的艺术处理。罗隐作为"十上不第"的寒士诗人,在此或许寄寓了更深的感慨——与其追求虚幻的永恒,不如珍惜现世的温情。

此诗在艺术上承袭李商隐《辛未七夕》的朦胧笔法,却更添世俗气息。其语言既保持"温李"派绮丽工稳的特质,又融入自身诙谐峭拔的风格,堪称晚唐七夕题材的别调之作。今日读来,犹能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星光下,人类对美好情感的永恒向往。
凤杰 發表於 2025-5-17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诗解:罗隐讽喻笔法下的天上人间之辨

罗隐《七夕》一诗,诚晚唐咏七夕之佳构。其匠心独运处,尤在颔联「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二句。今试析其深意,兼论全篇章法之妙。

一、用典与指涉
「谢女檀郎」之典,表面用东晋才女谢道韫与美男子潘岳事,实则暗含双重隐喻:
1. 以「珠玑箧」喻织女之天章云锦,暗合《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之典;
2. 「锦绣篇」既指人间男女七夕唱和之作,亦暗讽当时文人竞作浮艳七夕诗的习气。钱锺书《谈艺录》所谓「唐诗用典,每取双关之妙」,此联足当之。

二、结构之阴阳对照
全篇四联实构成三重映照:
1. 空间对照:首联「络角星河」(天上)与「一家欢笑」(人间)形成垂直维度;
2. 时间对照:颈联「香帐簇成」(良宵初启)与尾联「铜壶漏报」(晨光将至)构成线性流动;
3. 情感对照:人间「欢笑」与天上「惆怅」的反差,尤见罗隐冷眼观世的特色。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以人间乐反衬仙家恨」,可谓的评。

三、历史语境中的讽喻
罗隐身处唐末衰世,其诗常含讥刺。此诗尾联「惆怅佳期又一年」,非仅言牛女之恨,实暗喻:
1. 对晚唐宫廷奢靡度七夕的讽谏(见《开元天宝遗事》七夕「曝衣楼」记载);
2. 人间短暂欢愉与永恒遗憾的哲学思考。方回《瀛奎律髓》谓「唐人七夕诗多绮语,唯罗昭谏能于浓丽中见冷峻」,正指此旨。

四、诗艺钩沉
诗中「金针穿罢」暗用冯翊《桂苑丛谈》「七夕夜女子得金针则巧」的民俗,而「铜壶漏报」化用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的时间意象。这种「以典运俗」的手法,既保持七夕诗的民间底色,又赋予文人诗的精致品格。

要之,罗隐此诗以多重对照结构,完成对七夕主题的超越性书写。其价值不在应景咏节,而在通过时空错位的艺术建构,揭示欢愉背后的永恒缺憾——此正李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之遗响,亦晚唐咏物诗「寄托遥深」之典范。

(全文798字)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5-23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诗解:论罗隐对传统七夕意象的解构与重构

(一)传统七夕诗学的双重维度
七夕诗学传统自《古诗十九首》肇始,历经六朝至唐,形成"天上愁"与"人间乐"的二元结构。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建构了银河阻隔的悲情范式,而唐代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则确立了人间乞巧的欢愉传统。罗隐此诗的特殊性在于,他通过意象群的错位组合,实现了对既有范式的创造性转化。

(二)谢女檀郎意象的符号学阐释
颔联"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实为全诗诗眼。考谢道韫咏絮才典出《世说新语》,檀郎本指潘岳,此处却剥离历史语境,转化为才子佳人的通用符号。值得注意的是,"珠玑箧"与"锦绣篇"构成物质性书写媒介与精神性文学创作的互文,暗喻七夕乞巧的本质是文化资本的传递。这种将民俗活动升华为文化仪式的写法,较之白居易《七夕》"年年乞与人间巧",更显文人化的审美趣味。

(三)时空结构的颠覆性设计
全诗四联形成"天-人-人-天"的环形结构,与常规的"天上-人间"线性叙事迥异。首联"络角星河"与颈联"香帐簇成"同指天象,却通过"红筵""金针"等人间物象间隔,形成蒙太奇式的空间跳跃。尾联"铜壶漏报"更以计时器意象连通天人两界,使"惆怅佳期"的永恒叹息与"一家欢笑"的瞬时愉悦构成量子纠缠般的诗意关联。这种结构创新,实为晚唐诗学"破体为文"的典型例证。

(四)悲喜辩证的美学突破
传统七夕诗多执于天人对比一端,或如杜牧《秋夕》专写宫怨,或如和凝《宫词》极尽欢娱。罗隐独创"以乐景写哀情"之法:首联"欢笑"与尾联"惆怅"形成情绪闭环,中二联的华美辞藻愈显佳期易逝之痛。这种"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反向操作,恰是韩愈"不平则鸣"诗学观的另类实践。

结语:罗隐此诗的价值,在于将七夕主题从民俗学层面提升至存在论高度。诗中"珠玑箧""锦绣篇"的书写意象,暗示着人类对抗时间流逝的文化努力,而最终"又一年"的咏叹,则道破了欢愉背后的永恒缺憾。这种对生命暂住性的深刻体认,使该诗成为唐代七夕诗学的收官之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