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8|回覆: 0

[詩詞賞析] 李白詩詞大全.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16 14: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李白


中華好詩詞

中華好詩詞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
將船買酒白雲邊。

詩詞賞析:


詩人為我們描繪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無煙,水月相映,清輝怡人。




詩人與友人泛舟湖上,與清風朗月為伴,不由生出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流上天終不可得,詩人也只好收起這份不羈的想像,姑且向洞庭湖賒幾分月色,痛快地賞月喝酒。

總的說來,此詩之妙不在景物具體描繪的工致,而在於即景發興,藝術想像奇特,鑄詞造語獨到,能啟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謝榛所說:『以興為主,渾然成篇,此詩之入化也』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7-19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詩學探賾

李白此詩乃天寶年間放游瀟湘時所作,集中體現了盛唐詩人特有的宇宙意識與生命情調。全詩僅二十八字,卻構建出三重超逸境界,值得深入析論。

首句"南湖秋水夜無煙"以白描手法勾勒空明之境。"無煙"二字非僅狀物,實為【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之反用,暗喻心靈滌淨。詩人將洞庭湖易稱"南湖",既合楚地古稱(【楚辭·九章】有"遵江夏以娛憂"),又暗含【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澧,過九江,至於東陵"的地理認知,可見太白對經典的化用。

次句"耐可乘流直上天"突發奇想,其想像邏輯實本於【楚辭·九懷】"乘日月兮上征"的遊仙傳統。然"耐可"(猶言"豈可")一詞轉折,恰如王弼注【易】所謂"得意忘象",在飛升之念將成未成之際,轉出更高妙境。這種轉折技法,與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庶持乘日車,得以慰營魂"異曲同工。

後聯"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乃全詩神髓所在。"賒"字之妙,錢鍾書【談藝錄】曾指出此乃"將無生命之物擬為可借貸的活物",實則更深合【周易·繫辭】"陰陽不測之謂神"的哲學觀。詩人與洞庭湖的互動,已超越主客二分,達到【禮記·樂記】"天人合一"的化境。"白雲邊"三字尤見匠心,既實指水天相接之景,又暗用【列子·黃帝】"乘彼白雲,至於帝鄉"的典故,使現實與仙境渾然莫辨。

此詩藝術成就,正在於突破謝朓"澄江靜如練"的靜態描寫,創造出流動的宇宙觀。其"興"的運用,非僅【詩經】"觸物起情"的傳統,更融合了郭象【莊子注】"獨化於玄冥之境"的玄理。尾聯看似放達,實則蘊含【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機,將有限生命融入無限宇宙,這正是盛唐之音的精髓所在。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7-19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詩學探賾

李白此詩乃乾元二年(759)秋流寓岳州時作,正值詩人歷經政治挫折後放情山水之際。全詩僅二十八字,然其藝術造境之妙,實可視為盛唐氣象之美學典範。今試從三端析之:

一、空間建構之虛實相生
首句"南湖秋水夜無煙"以白描手法確立實境,其"無煙"二字非僅狀湖水之澄澈,更暗合莊子"虛室生白"的哲學意境。次句"耐可乘流直上天"陡然轉入虛境,化用【楚辭·九章】"乘氾泭以下流"之意象,然突破屈子沉鬱之氣,以"直上天"三字展現唐人特有的宇宙意識。此種由實入虛的筆法,恰如張璪所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二、審美體驗的物我交融
"且就洞庭賒月色"句尤見匠心。"賒"字本屬市井交易用語,太白卻以之擬寫人與自然的關係,將洞庭湖人格化為可通融的知己。此種"債務美學"(王建疆語)顛覆了傳統詠物詩的觀照方式,月色非但可賞,更可"賒",物我界限在詩性思維中徹底消融。末句"將船買酒白雲邊"更將市井煙火氣引入仙境,"白雲"意象既實指天光雲影,又暗喻超然世外之境。

三、生命意識的辯證呈現
全詩隱含"上天"與"就湖"的張力結構。詩人明知"乘流上天"的不可為,卻以"耐可"(猶言"豈可")的反問句式保留精神超越的可能性。最終選擇賒月色、買酒白雲邊的折中方案,實為李白"天地一逆旅"生命觀的詩意呈現。此種既嚮往超越又不棄現世享樂的態度,正是盛唐士人"仕隱兩兼"文化心理的典型寫照。

要而論之,此詩之妙,正在其以尋常語造非常境。全詩無一險字僻典,卻通過意象的陌生化組合(賒月、買酒白雲邊),達成"咫尺有萬裏之勢"的藝術效果。方東樹【昭昧詹言】評太白詩"發想超曠,落筆天縱",此作可為註腳。後世蘇軾【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的哲思,實已胎息於此。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