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1|回复: 0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大全.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8-8-16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李白


中华好诗词

中华好诗词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词赏析: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




诗人与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流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


cqyanxiaobo 发表于 2025-7-19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诗学探赜

李白此诗乃天宝年间放游潇湘时所作,集中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情调。全诗仅二十八字,却构建出三重超逸境界,值得深入析论。

首句"南湖秋水夜无烟"以白描手法勾勒空明之境。"无烟"二字非仅状物,实为《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之反用,暗喻心灵涤净。诗人将洞庭湖易称"南湖",既合楚地古称(《楚辞·九章》有"遵江夏以娱忧"),又暗含《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的地理认知,可见太白对经典的化用。

次句"耐可乘流直上天"突发奇想,其想象逻辑实本于《楚辞·九怀》"乘日月兮上征"的游仙传统。然"耐可"(犹言"岂可")一词转折,恰如王弼注《易》所谓"得意忘象",在飞升之念将成未成之际,转出更高妙境。这种转折技法,与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异曲同工。

后联"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乃全诗神髓所在。"赊"字之妙,钱锺书《谈艺录》曾指出此乃"将无生命之物拟为可借贷的活物",实则更深合《周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哲学观。诗人与洞庭湖的互动,已超越主客二分,达到《礼记·乐记》"天人合一"的化境。"白云边"三字尤见匠心,既实指水天相接之景,又暗用《列子·黄帝》"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的典故,使现实与仙境浑然莫辨。

此诗艺术成就,正在于突破谢朓"澄江静如练"的静态描写,创造出流动的宇宙观。其"兴"的运用,非仅《诗经》"触物起情"的传统,更融合了郭象《庄子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玄理。尾联看似放达,实则蕴含《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将有限生命融入无限宇宙,这正是盛唐之音的精髓所在。
新的开始 发表于 2025-7-1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诗学探赜

李白此诗乃乾元二年(759)秋流寓岳州时作,正值诗人历经政治挫折后放情山水之际。全诗仅二十八字,然其艺术造境之妙,实可视为盛唐气象之美学典范。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空间建构之虚实相生
首句"南湖秋水夜无烟"以白描手法确立实境,其"无烟"二字非仅状湖水之澄澈,更暗合庄子"虚室生白"的哲学意境。次句"耐可乘流直上天"陡然转入虚境,化用《楚辞·九章》"乘氾泭以下流"之意象,然突破屈子沉郁之气,以"直上天"三字展现唐人特有的宇宙意识。此种由实入虚的笔法,恰如张璪所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二、审美体验的物我交融
"且就洞庭赊月色"句尤见匠心。"赊"字本属市井交易用语,太白却以之拟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洞庭湖人格化为可通融的知己。此种"债务美学"(王建疆语)颠覆了传统咏物诗的观照方式,月色非但可赏,更可"赊",物我界限在诗性思维中彻底消融。末句"将船买酒白云边"更将市井烟火气引入仙境,"白云"意象既实指天光云影,又暗喻超然世外之境。

三、生命意识的辩证呈现
全诗隐含"上天"与"就湖"的张力结构。诗人明知"乘流上天"的不可为,却以"耐可"(犹言"岂可")的反问句式保留精神超越的可能性。最终选择赊月色、买酒白云边的折中方案,实为李白"天地一逆旅"生命观的诗意呈现。此种既向往超越又不弃现世享乐的态度,正是盛唐士人"仕隐两兼"文化心理的典型写照。

要而论之,此诗之妙,正在其以寻常语造非常境。全诗无一险字僻典,却通过意象的陌生化组合(赊月、买酒白云边),达成"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效果。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太白诗"发想超旷,落笔天纵",此作可为注脚。后世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哲思,实已胎息于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