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81|回复: 0

[训诂学] 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 说文解字

[复制链接]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这样两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但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这几句诗以妙趣横生的比喻,赞美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成语“扑朔迷离”正由此而来。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雄,鸟父也。”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雄,鸟父也。”

雄是形声字,从隹,厷声。隹为鸟,厷为上臂。《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雄,鸟父也。”雄字本义为公鸟,如《诗经·邶风·雄雉》中有:“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后又泛指为自然界雄性的生物,如《诗经·齐风·南山》里有:“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雄字本义为公鸟

雄字本义为公鸟

雄性生物往往刚劲有力,因此雄又引申出雄壮、威武有力之意。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这样描写周瑜的:“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引申,雄又被用来喻指杰出的人物或强有力的国家。如“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实力比较强大的七个国家。在用作形容词时,雄还比喻胜利,如成语一决雌雄,就是指经过较量后分出胜负。需要注意的是,当雄在指代英雄、雄杰时,便不再包含雄性之义--英雄无分男女,正如前文中《木兰诗》为我们讲述的,恰是一个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

英雄是伴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但“英雄”这个称谓却要比事实上的英雄人物出现得晚。正如《史记》中的众多人物,司马迁称他们为“烈丈夫”、“勇士”、“豪俊”、“豪杰”,而后来人却将他们统称为英雄了。追根溯源来看,英与雄有什么区别呢?魏晋的刘劭在《人物志》中给出了答案:“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为之雄”,“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也,高祖、项羽是也。”他把英与雄分开来看,英字强调要有过人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可以为相,雄字要求有过人的胆识力气,这样的人可以为将,而只有兼具英才与雄才的人,才能被称为英雄。

后又泛指为自然界雄性的生物

后又泛指为自然界雄性的生物

英雄虽有过人之才,不过,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也曾有过失败的经历,因此才有了俗语“不以成败论英雄”。或许这是因为,除了建功立业,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多是以坚贞的气节、刚毅的血性、不屈的斗志、无私的奉献而著称的--英雄可以功未成,但一定要有高尚的人格。例如,荆轲失败了,但他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就像他颂吟的《易水歌》那样,传为千古绝唱。又如,李广北击匈奴,战功卓越却始终未得封爵,但在人们心目中,他仍然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飞将军”的美誉彪炳史册。再如,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不仅霸业未成,而且输得惨烈,一曲垓下之歌,回肠荡气。尽管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但却率直坦荡、磊落光明,为后人所称颂怀念。这也说明,当一个人的行为升华为人格魅力并为世人所推崇时,无论最终是否功成、结局如何,他已经成为了英雄。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尤其需要挺身而出的英雄--历史车轮的每一寸前行,都是无数英雄舍生取义、发扬蹈厉的结果。回望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份长长的英雄名单:“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大禹,“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李大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的叶挺,“永远做一个螺丝钉”的雷锋,“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的焦裕禄,“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孔繁森……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也是一个敬畏英雄、铭记英雄的民族。

雄性生物往往刚劲有力

雄性生物往往刚劲有力

1951年,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发表了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说道:“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越是国泰民安、幸福易得,那些曾经奋不顾身殉国家之急的英雄们,就越应被铭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一定会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走好新的长征路,谱写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英雄史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邓姻 发表于 2025-6-23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雄"兼论英雄气质的文化建构》

"雄"字从隹厷声,许慎《说文解字》训为"鸟父",此解虽得其本,犹未尽其变。考诸甲骨文,"隹"象短尾鸟形,"厷"象臂肱之状,二者相合,实取雄鸟振翅彰显力量之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雄本为鸟父,引申为凡雄性之称",此说诚为的论。然细绎字义流变,"雄"之文化意蕴实有三重进阶:其初为生物性别之标识,继而升华为力量美学的象征,终而演化为精神境界的指归。

《诗经》中"雄雉于飞"尚存本义,至《周易·系辞》"夫干,天下之至健也"已见转捩。乾卦象天,其德为健,此中"刚健"特质实与"雄"气相合。魏晋时期刘劭《人物志》析"英""雄"之别,以"聪明秀出"属英,"胆力过人"归雄,恰如日月分辉。然深究之,此二元划分实反映汉末人物品鉴之精微:张良运筹属"英",项羽扛鼎为"雄",而高祖兼之,故能成帝业。此说影响深远,后世"英雄"连称,正见二者互补之妙。

木兰故事尤堪玩味。"雄兔脚扑朔"之喻,表面言生理差异,实则暗含文化隐喻。班昭《女诫》云"女以弱为美",而木兰以"雄"的姿态突破性别樊篱,其意义不在伪装之巧,而在证明刚健气魄本无性别界限。王安石《明妃曲》"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正可移评此事:英雄之气,岂分胡汉?何论男女?

唐宋以降,"雄"的审美维度日益丰富。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显其壮阔,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见其超迈。至文天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则已将雄浑之气升华为天地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苏轼《赤壁怀古》称周瑜"雄姿英发",特意"英""雄"并提,暗合刘劭之论,可见文人用字之精审。

今观"雄"字演化,实为华夏精神成长的缩影。从生物特征到文化符号,最终凝练为"凛然千秋"的天地正气。真正的雄浑气象,当如《周易》所言"含弘光大",既有锋芒又不失包容。当代论英雄,尤须超越形体力量之争,在智勇双全、德才兼备处着眼,方得"英雄"真谛。昔人谓"圣贤百世之师,英雄千古之概",信然!

(全文798字)
袁侍占 发表于 2025-7-15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雄"兼论英雄气质的文化建构》

按:本文就"雄"字源流与英雄文化内涵作学术性阐释,谨依《说文解字》体系,参以经史子集要义,分三章论述之。

第一章 字源考辨
"雄"字从隹厷声,许慎《说文》训为"鸟父",其构形理据深具生物社会学特征。隹为短尾鸟总称,厷象肱骨隆起之形,二者合体暗示雄性生物之生理特征。《诗经》用例颇能印证本义:《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显禽鸟性别,《齐风·南山》"雄狐绥绥"已扩展至兽类。段玉裁注云:"引申为凡强者之称",此语义演变轨迹正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汉字衍生规律。

第二章 语义衍变
其词义发展呈三重进阶:
一曰生物属性,如《尔雅》"飞曰雄雌";
二曰力量特质,东坡"雄姿英发"即取刚健意象;
三曰社会评价,战国七雄之谓已具政治实体比较维度。值得注意的是,《木兰诗》"安辨雌雄"之喻,恰构成对性别本质主义的解构——"雄"之精神气质可超越生理性别而存在,此乃中华文化早慧之体现。刘劭《人物志》析"英""雄"为二:"英"主智识,类宰相之才;"雄"重胆略,似将帅之资。二者兼备如高祖、项羽者,方称真英雄。

第三章 文化意象
英雄崇拜历经三阶段演化:
先民时期如《山海经》载刑天舞干戚,体现原始英雄观;
中古时期《史记》称"烈丈夫",侧重道德维度;
至魏晋始定型为"英雄"复合词。陆机《豪士赋》云"虽英雄之挺特",已熔铸智勇德三要素。今观"天地英雄气"之咏,实为对《易传》"刚健中正"精神的诗化呈现。

结语:"雄"字演替史,乃一部浓缩的华夏精神成长史。其从生物指称升华为文化符号的过程,恰印证《文心雕龙》"字以通理,词以载道"之旨。当代释读此字,当于笔墨间感悟那"千秋凛然"的浩然正气。

(全文计789字,符合传统札记体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