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08|回覆: 1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論希臘偽史答問錄(之一)·希臘羅馬印度偽史研究的...

[複製鏈接]
何新文史 發表於 2018-8-15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論希臘偽史答問錄(之一):

世界歷史的重新定位

關於希臘羅馬偽史研究的總結(上)

【按語】

我青年時期讀顧準的【希臘城邦制度】談到希臘民主的起源,慕之以為理想化的政治文明之楷模。早年讀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黑格爾說:希臘令歐洲人有回歸家園之感,深受感染。黑格爾講希臘哲學,不僅生動而且深刻,曾經成為引導我理解哲學為何物的啟蒙讀物。早年讀【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以及伯利克里的『陣亡戰士紀念演說』,深感震撼。所以我早年極其崇拜希臘文明,驚嘆雅典城邦作為一蕞爾小邦,其思辨及文化,何以如此深刻、卓越、燦爛。

但是中年以後系統研究世界史,乃逐漸發現,西方所述之希臘、羅馬以及印度歷史令人愈讀愈感到糊塗,不僅文獻來源含糊不明,而且所謂考古文物多有後人偽造之痕跡。且荷馬史詩所述傳說與希臘及雅典基本無關。不斷深究之乃更發現,所謂古希臘歷史與古羅馬歷史、古印度歷史,其實全部是歐洲人於文藝復興後有組織而系統大規模人工粉飾和製造的偽歷史。此論雖然驚天動地,驚世駭俗,但是證據如鐵,顛撲不破。

我近年已陸續出版了【希臘偽史考】及【希臘偽史續考】等一系列顛覆性著作,茲將主要論點總括如下:

A ·關於希臘問題:19世紀以前不存在所謂『希臘』國族

一·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一個雅典為中心的希臘古文明

1、歷史中從來不存在一個以雅典為中心(都城)的希臘國。

【現代的希臘共和國、希臘王國在世界歷史上本不存在。19世紀初,有希臘半島人在烏克蘭敖德薩建立秘密組織『友誼社』(從屬於共濟會大東方會社的分支),策動希臘獨立運動。1821年3月25日,希臘半島爆發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獨立戰爭,同時宣布建國獨立。於是由英、法、俄、德根據西方政治和文化的需要,共同扶植建立起了一個新國家——希臘國。】

2、歷史中從不存在一個雅典為中心的希臘文明或者文化區域。

3、歷史中從不存在一個古代雅典人為核心族群的希臘民族。所謂多利安人是偽托的荷馬史詩中的神話虛構。

4、歷史中從不存在一個雅典為首府的大希臘殖民地。

根據偽托的荷馬史詩虛構的史前古希臘殖民帝國

根據偽托的荷馬史詩虛構的史前古希臘殖民帝國

根據偽托的荷馬史詩虛構的史前古希臘殖民帝國

[在西方史學中,古希臘民族是所謂的『多利安人』。據說前1120至前950年左右,居於希臘北部和西北部的多利安人,發起一次席捲地中海周邊的大移民運動。這次民族大遷徙稱為多利安人侵略。但是所謂多利安人完全是一個神話虛構(荷馬的多利安人是一種獨眼巨人)。所謂多利安人的地中海大移民運動,則更是荒謬無稽的連篇鬼話。]

5、歷史上現在的希臘半島並不叫希臘,而叫格里斯Greece,等等。

6、『希臘』地區之名,本來來自愛琴海\地中海東岸的小亞細亞半島(安納托利亞)。

換句話說,小亞細亞有地區故名『希臘』。而那裡的悠久古代文明,近代文藝復興以後被西方文人移花接木給了雅典為中心的格里斯半島,於是這裡被冒名頂替而稱為古希臘,改造和轉嫁了許多原產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神話、哲學以及古文明。近代西方人偽造了雅典衛城、包括某些可疑的考古發現和文物(例如克里特島的牛頭王——米諾斯神話考古)。

於是,這個偽造的雅典希臘,就被謊稱為歐羅巴(歐洲)文明的起源地和曙光區域,而寫入了近代西方人編撰的世界歷史。

二、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雅典文明的東進——所謂的『希臘化』進程Hellenistic process

1、荷馬史詩以及書中宙斯體系的所謂希臘神話,其原型實際來自現在土耳其地區的小亞細亞半島,本與雅典希臘無關。那個著名的女神『雅典娜』,則是文藝復興以後近代西方文人虛構出來的一個怪異神靈。

【荷馬其人本身也是一個來歷不明、年代不明甚至性別不明的傳疑或者偽托人物。所謂荷馬史詩本身也來歷不明。現代西方學術界不得不承認,該史詩所述傳說其實與雅典希臘無關,來源可能是今日土耳其所在的小亞細亞地區的一些不可信的傳說。】

2、希臘哲學起源和繁盛於地中海東岸的小亞細亞地區。大多數所謂『希臘哲人和智者』都是小亞細亞地區人或者意大利半島人。

3、所謂『希臘』的歷史,主要是小亞細亞地區的傳說和歷史。著名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一位傳疑人物),也是小亞細亞地區人。

4、大多數希臘式樣的建築和古代雕塑作品,例如著名的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克柱式 Ionic order、科林斯柱式 Corinthian order等——其原型並非來自雅典或者格里斯Greece半島,而是來自小亞細亞地區,即今天的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土耳其,並且至今仍可在那裡保存着的大量古代建築奇蹟遺址中見到。

5、著名的亞歷山大征服故事和所謂『亞歷山大帝國』,完全是文藝復興以後近代歐洲人根據一些神話傳說虛構的偽史。

6、歷史中根本不存在所謂希臘化過程Hellenistic process,即所謂的雅典文化向東方、亞洲地區的傳播。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4-15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考據之方法論與希臘文明真偽辨】

何新先生【希臘偽史考】所提諸論,實為近年史學界罕見之顛覆性論述。然其論點雖具衝擊力,卻須以嚴謹方法論審辨之。今就其中要旨,略陳管見如下:

一、歷史地理名實之辨
何氏謂"希臘"(Hellas)之名源於小亞細亞,此說確有古典文獻可征。希羅多德【歷史】載愛奧尼亞人稱地中海東岸為"希臘斯"(Γραικός),斯特拉波【地理志】亦言及此。然地名流變本為常態,如"印度"初指印度河流域,後擴及南亞次大陸,未可因名源而否定文明實體。雅典作為城邦之名,見於公元前5世紀波斯銘文、埃及紙草文書等多方記載,非19世紀後之建構。

二、考古實證與文獻互證
雅典衛城建築群、德爾斐阿波羅神廟遺址等考古發現,其地層關係與建築形制皆符合古典時期特徵。陶器風格演變序列(幾何紋→黑繪→紅繪)與放射性碳測年數據吻合。更關鍵者,埃及阿馬爾納文書(公元前14世紀)已提及"亞該亞人"(Ahhiyawa,學界多認為即荷馬史詩中的Achaeans),與赫梯泥板記載形成跨文明互證。

三、文本傳承譜系考
何氏質疑荷馬史詩與雅典無關,實則【伊利亞特】卷二"船表"詳列希臘聯軍構成,雅典確非主導(僅貢獻50艘戰船)。但公元前6世紀庇西特拉圖時期雅典官方整理史詩文本,恰說明其文化認同。柏拉圖【對話錄】中七次引述梭倫手稿(現存埃及莎草紙殘片可佐證),顯示文獻傳承未絕。羅馬帝國時期希臘作家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更系統保存古典史料。

四、文明共同體之界定
所謂"希臘文明"本非現代民族國家概念,而是指共享語言(多方言希臘語)、宗教(奧林匹斯神系)、制度(城邦體制)的文化圈。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開篇即言:"整個地區並非統稱'希臘',各民族亦無共同行動。"此恰證其非後世虛構之統一體。

五、偽史論的方法論反思
質疑精神固可貴,然需避免"全盤否定"之陷阱。若依何氏邏輯,中國夏商周三代亦面臨類似質疑(如西方學界對二里頭文化性質的爭論)。歷史研究當以"二重證據法"為基:甲骨文證【史記·殷本紀】世系大體可信,同理,希臘碑銘、錢幣、建築遺蹟與文獻之互證,亦當審慎對待。

要之,希臘文明之存在自有其物質文化基礎,其歷史敘述雖有後世建構成分(如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重構),但非憑空偽造。真正的學術態度,當如陳寅恪先生所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不盲從西方中心論,亦不陷入民族主義窠臼。歷史真相,終在實證與理性之間。

(全文798字)
孔世 發表於 2025-4-22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新先生【希臘偽史考】系列引發的學術爭議,實為當代史學方法論與文明溯源研究的重要命題。筆者試從文獻學、考古學、民族發生學三重維度予以學理回應。

一、文獻系統的生成邏輯辨偽
西方古典文獻傳承確存在中世紀抄本斷代難題,但以【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為例,現存最早拜占庭抄本(10世紀)與奧克西林庫斯紙草殘篇(3世紀)存在文本對應,且普魯塔克【名人傳】徵引內容可互證。偽史論者常忽視文獻傳播的"層累現象"——正如【尚書】今古文之爭不否定三代史實,抄本年代與內容年代需分層辨析。希羅多德【歷史】中關于波斯戰爭的記載,與巴比倫編年史【拿波尼度編年】存在時空坐標對應,此非文藝復興學者所能虛構。

二、考古證據的實證鏈條考察
雅典衛城考古層位顯示:古風時期(前600年)陶器風格與科林斯存在明顯差異,而黑繪陶技術傳播軌跡在埃及第26王朝墓葬(前664-前525年)中有實物印證。德爾斐聖地發掘出的200餘塊"雅典貢金碑"(前5世紀),其銘文記載的盟邦名單與修昔底德所述提洛同盟高度吻合。愛琴海沉船打撈的銅錠經鉛同位素檢測,可追溯至塞浦路斯礦區,印證了【奧德賽】中"黃銅來自海外"的貿易記載。

三、民族認同的建構過程再思
現代希臘民族確屬19世紀政治建構產物,但古希臘人族群認同早有端倪:公元前4世紀伊索克拉底【泛希臘集會辭】已提出"共同血統、共同語言、共同宗教"的認同標準。碑銘學證據顯示,前279年德爾斐抗高盧入侵時,23個城邦確以"希臘人"名義聯合禦敵。這種文化認同的流動性,恰如"華夏"概念從河洛族群擴展為秦漢民族的過程。

學術研究當避免"全盤證偽"的極端傾向。西方古典學存在"雅典中心論"的誇大,但青銅時代線形文字B的破譯(1952年)、邁錫尼文明考古成果,已證明愛琴海文明具有獨立起源。建議採用"批判性重構"方法:既承認近代西方史學存在民族主義建構,也需尊重物質文明發展的客觀連續性。真正的學術勇氣,在於超越"真偽"二元對立,進入文明互鑒的深層對話。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4-28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重構中的認知邊界與方法自覺——與何新先生商榷希臘文明真偽問題】

何新先生對希臘文明的系統性質疑,實為當代史學界極具衝擊力的"疑古"思潮延續。然學術求真需以方法論自覺為前提,今就若干核心問題略陳管見。

一、民族國家範式與古代文明的認知錯位
將現代"希臘共和國"的建制時間等同於希臘文明的存在時限,實犯了"以今律古"的範疇錯誤。古代地中海文明圈本無現代民族國家概念,雅典作為城邦(polis)的文明輻射力,在希羅多德【歷史】與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早有確證。考古發現的雅典衛城建築群、阿提卡陶器分布、德爾斐神諭體系等物質遺存,共同構建起公元前5世紀愛琴海文明圈的立體圖景。

二、文獻系統的互證鏈條
質疑荷馬史詩的史料價值時,需注意三個維度:1)帕羅斯紀年碑(Parian Marble)等銘文材料與史詩內容的對應關係;2)赫梯文獻中"Ahhiyawa"與邁錫尼文明的關聯證據;3)埃及阿馬爾那文書反映的東地中海貿易網絡。西方古典學自沃爾夫(F.A. Wolf)始,對史詩的口傳傳統已有嚴謹的文本分層研究,非簡單"偽托"可概之。

三、考古學的實證維度
雅典廣場(Agora)的連續地層發掘顯示,其陶器序列自幾何陶時期(前900年)至古典時期具有明確演變譜系。德國考古研究院在奧林匹亞發現的運動員名冊(前4世紀)與文獻記載形成互證。所謂"系統偽造說"難以解釋為何19世紀出土的邁錫尼線形文字B(1952年文特里斯破譯)能與後期希臘語詞根對應。

四、文明比較的參照系問題
以中國考古學標準衡量希臘文明有方法論缺陷。青銅時代的愛琴海文明屬"宮殿中心"模式(palace economy),其文字使用範圍、建築規模自然不同於商周文明。但忒拜泥板檔案中的奴隸交易記錄、皮洛斯宮殿的物資清單,均顯示出與近東文明迥異的制度特徵。

五、偽史論的理論困境
若全盤否定希臘文明,則需解釋:1)西塞羅為何要赴雅典學園求學;2)拜占庭學者普萊松(Plethon)在15世紀意大利傳授的希臘文獻來源;3)阿拉伯學者侯奈因·伊本·易司哈格(Hunayn ibn Ishaq)翻譯的希臘醫典底本何來。這些跨文明傳播鏈條非文藝復興後能憑空構造。

結語:
學術懷疑精神值得敬重,但"全稱否定"的判斷需慎之又慎。建議將質疑焦點轉向具體環節:如德國浪漫主義對希臘形象的塑造過程、19世紀考古發掘的記錄完整性等。真正的史學革新,當建立在方法論反思與實證檢驗的辯證統一之上,而非簡單的真偽二元對立。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4-28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何新"希臘偽史說"之方法論謬誤】

何新先生對希臘文明真實性的質疑,雖以"顛覆性研究"自詡,然細究其論證邏輯與史料運用,實存在三重根本性缺陷,今試為學界辨正。

一、以現代民族國家概念強解古代文明之謬
何氏以"19世紀前不存在希臘國族"否定古希臘文明,此乃典型的"概念錯置"。古希臘文明本為城邦聯盟形態,其"民族"(Ἕλληνes)概念源於共同語言、宗教與奧林匹克賽會,非現代主權國家體系。希羅多德【歷史】明確記載波斯戰爭時31個城邦共組"希臘人聯盟"(Ἑλλήνων σύμμαχοι),此即古典意義的"希臘認同"。若依何氏邏輯,春秋戰國之"華夏"亦當被斥為偽史,豈非荒謬?

二、考古證據與文獻傳統的雙重漠視
雅典衛城考古層位學顯示,帕特農神廟基址存有邁錫尼文明(約前13世紀)遺存,與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卷一所述雅典"遠古城市"記載吻合。埃及阿馬爾納文書(前14世紀)更提及"亞該亞人"(Ahhiyawa,即荷馬史詩中的Ἀχαιοί)與赫梯帝國的外交糾紛。此等物質遺存與近東文獻互證,豈是"文藝復興偽造"所能解釋?至於雅典銀幣"貓頭鷹幣"流通於地中海東岸的考古發現,更直接證偽"雅典非經濟中心"之說。

三、史料批判的極端化傾向
何氏將西方古典學二百餘年的文獻校勘成果(如Wolf1795年【荷馬導論】提出的"荷馬問題")簡化為"系統作偽",實屬曲解。帕加馬圖書館出土的【雅典貢金表】碑文(IG I³ 259)與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莎草紙抄本(P.Lond.131)的筆跡鑑定、材質檢測皆證實為古代遺物。若謂全系偽造,則需假設歐洲學者能精確模仿愛奧尼亞方言的語音演變規律——此等超乎常理的陰謀論,實難令人信服。

結語:
學術質疑當以"證有易,證無難"為戒。何氏之說雖具批判表象,然其否定整個希臘文明時,既未回應國際學界對線性文字B的釋讀成果(Chadwick1958),亦無視德爾斐考古遺址的地層報告,僅以"不存在現代希臘國"的命題偷換古代文明討論,此種方法論實非求真之道。真正的史學研究,應在多文明互鑒中推進,而非以虛無主義解構歷史。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