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58|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書法教程.你知道多寶塔嗎?怎麼學多寶塔?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8-4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真卿【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唐天寶十一年(752)立。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到西安碑林,據考為顏真卿44歲時的作品。是顏書碑刻中較小之字,為顏真卿早期楷書代表作品。

顏真卿【多寶塔碑】

顏真卿【多寶塔碑】

  

字體略顯稚嫩,結構偏緊而中心偏上、用筆較側斜單薄,沒有後期那種綿里藏鐵、看似平直、粗肥而實勁挺的風味,明顯透出有學習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的痕跡。如果要想學到顏真卿晚年獨特的顏體風格,此碑並不適宜;但此碑也有它習氣不重、筆力強健、結構嚴謹的優點,單從學習筆力與結構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好碑。

顏真卿【多寶塔碑】臨習要點:

一、【多寶塔碑】的筆法:

【多寶塔碑】的筆法瘦勁、多骨少肉而不豐腴,這是與顏真卿晚年碑帖最主要的差異,但橫細豎粗的寫法此碑已經有了。

1、橫:短橫有左尖橫、右尖橫,也有中間略細如長橫的處理方法,短橫一般到末尾下垂都不分。

橫:短橫有左尖橫、右尖橫

橫:短橫有左尖橫、右尖橫

而長橫多是末端細而強烈頓挫向下寫如點狀,那種中間略細而左右略粗的長橫較少(如『千』)。

長橫多是末端細而強烈頓挫向下寫如點狀

長橫多是末端細而強烈頓挫向下寫如點狀

2、豎:懸針豎沒有後期顏字那種肥厚如綿里針的感覺,只覺骨力勁挺,這和陏、初唐寫法近似。

垂露豎約有直豎(『下』、『門』的左豎)和往左(『師』)或向右(『階』)的弧度變化。

懸針豎沒有後期顏字那種肥厚如綿里針的感覺

懸針豎沒有後期顏字那種肥厚如綿里針的感覺

短撇較粗壯而直,要力送至尖

短撇較粗壯而直,要力送至尖

長直撇直而自始至終都較細,要緩緩控制直到提出至尖

長直撇直而自始至終都較細,要緩緩控制直到提出至尖

3、撇:短撇較粗壯而直,要力送至尖。長直撇直而自始至終都較細,要緩緩控制直到提出至尖。彎撇是在直線的基礎上略加弧度。

彎撇是在直線的基礎上略加弧度

彎撇是在直線的基礎上略加弧度

通篇中只有少數幾個有缺口的出現

通篇中只有少數幾個有缺口的出現

4、捺:通篇中只有少數幾個有缺口的出現,配合同樣寫法的勾來看,說明顏真卿早期未有意識強調逆收再勾(撇)出的寫法。大部分捺行至後面直接捺出。另捺寫到後上揚的較多,也證明顏真卿早年並不追求深沉雄厚,而表現為活潑有餘。

說明顏真卿早期未有意識強調逆收再勾(撇)出的寫法

說明顏真卿早期未有意識強調逆收再勾(撇)出的寫法

5、勾:和捺一樣,亦有有缺口的勾,但不多見。豎勾無右邊的外漲感,即豎兩邊都為直線。很多還向左微凹以追求勁挺。勾向左上勾出,顯示出青壯年的顏真卿尚不夠沉着或不追求老氣。

豎彎勾:中部或下部向左略彎出再勾,有弧度感。

大部分捺行至後面直接捺出

大部分捺行至後面直接捺出

豎彎勾上勾時略偏上左,也有不出勾的如『流』。

證明顏真卿早年並不追求深沉雄厚,而表現為活潑有餘

證明顏真卿早年並不追求深沉雄厚,而表現為活潑有餘

橫折勾:用的是隸書的筆法,下部有圓弧狀,與初唐歐陽詢寫法同,這在以後的顏真卿碑帖中基本不見。

勾:和捺一樣,亦有有缺口的勾,但不多見

勾:和捺一樣,亦有有缺口的勾,但不多見

臥勾:也沒有缺口了。戈勾也是如此。

豎彎勾:中部或下部向左略彎出再勾,有弧度感

豎彎勾:中部或下部向左略彎出再勾,有弧度感

6、點:豎點寫法是從隸書而來。

顧盼點後一個點再出鋒向回鈎出,在後期顏字中亦少見。

挑點多用在三點水上,一般從中間或偏上挑出。

豎彎勾上勾時略偏上左,也有不出勾的如『流』

豎彎勾上勾時略偏上左,也有不出勾的如『流』

橫折勾:用的是隸書的筆法,下部有圓弧狀,與初唐歐陽詢寫法同,這在以後的顏真卿碑帖中基本不見 ...

橫折勾:用的是隸書的筆法,下部有圓弧狀,與初唐歐陽詢寫法同,這在以後的顏真卿碑帖中基本不見 ...

二、【多寶塔碑】的結構

1、橫勢偏緊不開張,有稚嫩之感。

2、上部上部較緊而下松,即重心偏上,不下沉,不夠沉穩。

3 、橫上斜度較大,少有晚年那種橫平的老氣。

4、 沒有晚期碑帖橫向結體的外漲感,也是【多寶塔碑】結構不如晚期顏真卿幾個碑帖大氣、雄偉的重要原因之一。

ldk8 發表於 2025-3-30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多寶塔碑】研習芻議

【多寶塔碑】作為顏魯公早期楷書典範,確係研習唐楷的重要門徑。其碑刻於盛唐書風轉型之際,既有初唐諸家法度遺韻,又見顏體雛形之端倪。今就臨習要旨略陳管見:

一、碑帖定位與學理認知
此碑乃顏體未臻化境之作,其價值恰在於技法體系的顯性呈現。相較於晚年【顏勤禮碑】之渾穆、【麻姑仙壇記】之蒼勁,此碑筋骨外露,筆觸清晰,尤適初學築基。然需明辨:此乃顏體成長之"年輪",非其藝術巔峰之代表。

二、筆法解析與臨摹要訣
1. 起收筆法:逆鋒起筆多呈方切之勢,收筆處頓按顯豁。如長橫末端"駐鋒回衄"之法,當以腕力控筆,忌浮滑。
2. 提按節奏:橫細豎粗之對比已具雛形,然過渡尚存刻意。建議以"三過筆"法體會筆鋒轉換:如"千"字長橫,中段需保持彈性提筆。
3. 轉折處理:外拓筆勢初現端倪,然方折處仍存北碑遺韻。如"司"字右折,宜先提後按,作"折釵股"之態。

三、結構研習要點
1. 中宮緊縮:結字重心上移特徵明顯,如"京"字橫畫排布需呈上密下疏之勢。
2. 向背關係:左右結構多取相向之勢,如"林"字雙木穿插,須見呼應之趣。
3. 空間布白:平正之中暗含險絕,如"塔"字提土旁與"荅"部的高低錯落。

四、進階路徑建議
建議以【多寶塔】為唐楷法度訓練,繼而參學【郭虛己】【東方畫贊】等中年作品,終至晚年雄渾書風。臨習時宜輔以智永【真草千字文】體會筆法源流,參照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理解盛唐氣象。

此碑如璞玉未琢,習書者當以"得法求變"為要,既重其點畫精嚴,又需超越形質窠臼,方能上溯顏體真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