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7|回復: 0

[书法字帖] 书法怎么临帖?临帖能不能描?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8-4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

要区分写字和『描字』

许多人不是在写字,而是描字,尤其是在写楷书的时候。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惑:觉得写楷书对行草书没有帮助,甚至觉得是阻碍,于是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学楷书,尤其是唐楷,其实,很大问题就是我们从小就把临帖误解为『描字』,这样的笔画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完全没有了书写性,怎么样转化?

很多人写书法,把篆、隶、楷、行、草隔离开来写,我认为是不对的,他们只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形态而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诸体应该是相通的。

2

要处理好碑和贴的关系

首先,我认为碑和帖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区别,只是书写方式和存在形态不一样而已。汉隶和唐碑都很好,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几个问题:

(1)不管是汉隶还是唐楷,都是在庄重和严肃的状态下完成的,和书法家平时的书写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今天某个地方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情,有人请你去写一幅字刻在碑上,是不是和平时的书写状态不一样?

(2)碑在刻的时候很多牵丝映带丢掉了,笔路已经非常模糊,对我们的日常书写带来了很多误读;

(3)风化雨嗮使许多碑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我们写碑的时候一定要借助于墨迹的理解,同时学习隶书不能只能学习东汉时期的许多名碑,有一些简帛书、西汉砖文尤其是明代以来的墨迹都要关注和学习,其实学隶书我一直主张从清代入手。

由于误读,我们许多人在写汉碑的时候,加了很多动作,做的成分比较明显,其实古人没有那么复杂,这一点鲍贤伦做得不错。在魏晋之前中国书法还是把结构放在第一位,这可能和书法的实用功能有很大的关系。

启功关于碑帖学习的论述

3

要认真体会古人对书法的描述

比如,古人把『点』比喻成『高山坠石』,那么至少有以下几种解读:首先、石头是形状各一的,不是一种形态;第二、石头是有力量的,是动态的;第三,石头是从高山上坠下来的,是有势的。而我们后来的『点如桃』,把点变成了平面的,静止的了,实际上已经大错特错了。古人对书法的描述都是形象而生动,今人描述书法总想科学化,用数理公式去解读,那样不出问题才怪。

古人都是善于从大自然里面汲取形态,用比拟形态去促成我们的结果。书法,就是古人在不断释放、总结中形成了稳定的体系。我们现在有些人凭感觉写书法,写得很夸张,是野蛮、粗陋的改造,是不对的。

4

拿笔要松,执笔要活

中国古代文化是平衡文化,不管是阴阳、四象、太极、八卦还是方圆都是为了平衡,书法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拿西方的理论来解读中国的书法,就像不能用西医来论证中医一样的。还原到拿笔和用笔,也做到『松、虚、活』,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古人拿笔姿势各异,但是,其实道理是相通的。写字不要用很大力气,尤其是写大字,力大便俗。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自学君吧!

徐始 發表於 2025-8-1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临帖正道与执笔要义》
(文/某某 谨复)

一、临帖非描:书写性乃根本
休竹客君所论"描字"之弊,实为切中时病。昔年沈尹默先生有言:"作书如骑自行车,重心在运动中求平衡",此语道破书写动态本质。临帖当以"写"代"描",尤需注意三点:其一,起收笔须果断,中段行笔求畅达,若《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其二,楷书临习当参行书笔意,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可见行楷交融之妙;其三,建议采用"三临法":先读帖析理,次对临求似,终背临取神。苏东坡"无意于佳乃佳"之说,正谓破除刻意描摹之执。

二、碑帖融通:墨迹与金石之辨
碑学帖学之争,自阮元以来聚讼不休。然究其本质,正如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之诫。习碑者当注意:
1. 汉隶临写宜参简牍墨迹,如《居延汉简》与《礼器碑》对观,可解"金石味"与"书写性"之矛盾
2. 唐楷学习需辅以唐人写经,观《灵飞经》与《九成宫》并习,可知官方书仪与日常书写之异同
3. 清代隶书复兴诸家(如邓石如、伊秉绶)作品,确为沟通古今之津梁,然需警惕清代"颤笔"习气

三、执笔活脱:松紧之道
执笔之要,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昔王献之幼时执笔,王羲之暗掣其笔不脱,此非谓死力,实言腕活。建议:
1. 指实掌虚,如握卵形,米芾"振迅天真"之态由此出
2. 运笔时小臂与腕联动,观何绍基"回腕法"可知生理极限与艺术表现之关系
3. 初学可用"三指撮管法",随功力加深自然过渡到五指执笔

四、师法自然:意象转化之秘
"高峰坠石"之喻,当从四维理解:
1. 形态之变(《石门颂》点画各异)
2. 力度之蓄(《张迁碑》方笔沉雄)
3. 动势之显(《祭侄稿》枯润相生)
4. 空间之构(《韭花帖》疏密天成)

今人习书,当以古法为基,参以己意。如黄庭坚观船夫荡桨悟笔法,正是活学典范。然需切记:所有变法皆需建立在"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孙过庭语)的基础上。临帖之道,终究是心手双畅、与古为新的修行。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