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41|回覆: 1

[儒家學說]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君子之遠其子也含義

[複製連結]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8-3 1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讀】【季氏16·13·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君子之遠其子也含義】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君子之遠其子也含義 原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君子之遠其子也含義 解釋


陳亢問伯魚:『您在您父親那裏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裏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無法發言。」我便退下來學【詩】。過了一段時間,父親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裏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還沒有。」他說:「不學禮,就無法安身立命。」我便退下來學禮。我就聽到這兩次教誨。』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穫,知道了要學【詩】,要學禮,還知道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君子之遠其子也含義 評析


這一段話,主體是孔子庭訓課子,講的是君子教子,在我們今天是家庭教育。父子之間關係如何相處?這是非常慎重的。父處於父子和師生之兩端。夫子之間是親愛溫暖,師生之間是教學相長。教學相長,因才、因機設教,必然和親愛溫暖相衝突,很容易老師不是老師,父親不是父親,都做不好。所以古來君子易子而教。作為父親,『身教』為主,『言教』為輔。這段話對我們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gyz9999 發表於 2025-4-8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季氏】"庭訓"章義理髮微

【季氏】篇所載孔子庭訓伯魚一事,實為儒家教育思想之精要呈現。陳亢"問一得三"之喜,恰揭示三重教化深意:詩教之要、禮教之本與君子教子之道,三者共同構成儒家完整的人格培育體系。

一、詩教與言語之道
"不學詩,無以言"非謂不能日常對話,實指言語失其文化根基。【詩】三百在春秋時期乃貴族交往之"雅言"載體,【左傳】載賦詩言志之事凡六十八見。孔子刪【詩】立教,正在於培養"興觀群怨"的言語能力。朱子【集注】云:"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學詩不僅關乎修辭技藝,更是培養"溫柔敦厚"(【禮記·經解】)的性情修養。今人言語粗鄙,正因失去詩教傳統所致。

二、禮教與立身之本
"不學禮,無以立"直指人格塑造核心。鄭玄註:"立,謂身能立行。"【曲禮】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禮非外在約束,實為"天地之序"(【禮記·樂記】)的內在體現。孔子謂"克己復禮為仁",將禮視為仁德的外顯規範。春秋時晉國叔向"禮,政之輿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的論斷,更揭示禮對於社會秩序的基礎作用。

三、君子教子之道的現代啟示
"君子之遠其子"非疏離冷漠,而是保持教育者應有的理性距離。孟子言"易子而教"(【離婁上】),正是為避免"父不父,師不師"的雙重角色衝突。孔子庭訓僅示學詩禮之大端,具體修習則令伯魚自為,此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述而】)的啟發式教育。程頤謂之"父子之間不責善",這種既重身教又保持教育張力的智慧,對當代家庭教育中或溺愛或苛責的兩種極端尤具鏡鑒意義。

結語:
此章雖簡,卻構建起"詩以導言-禮以立身-教以成德"的完整教化鏈條。在傳統文化斷裂的今日,重拾"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的教育次第,或為重建人文精神之要途。孔子庭訓所示範的,正是將普遍價值通過日常生活場景自然傳遞的教育藝術,此即"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聖賢教化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