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5|回覆: 2

[訓詁學] 孤·僵臥孤村不自哀 · 說文解字

[複製鏈接]


7aa872aa06b915ec1b29390b62bc58f4.jpg
32330a6f96a909e86a45fde17758cd0b.jpg

【三國演義】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他知道自己病難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託後事。此時的劉備,一邊讓自己的孩子們像對待父親那樣對待諸葛亮,一邊又說,『若嗣子可輔,輔之; 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感動不已,哭着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先主有識人之明,丞相有忠勇之心,後主有吞海之量,演繹了一段君賢臣明、恩義兩全、有始有終的歷史佳話。

d60ddf7e113d0718d8181942ea2e807a.jpg

孤的小篆字形左邊是一個子字,右邊是個瓜。子與瓜聯合起來表示像沒有根的瓜那樣沒有着落的孩子,即指代沒有父親的孩子,這就是孤字的本義。【孟子·梁惠王下》裡有這樣一句話:『幼而無父曰孤。』意思是說年幼而失去父親的孩子就叫孤兒。【說文解字》裡也說:『孤,無父也。』由孤兒,孤又引申出孤單、孤獨這一層含義。與無父相對應,沒有孩子也可以稱為孤,如【呂氏春秋】懷寵篇里就說:『求其孤寡而振恤之。』指的就是尋找到無子而獨居的老人以及守寡的婦女來給以救濟,現在我們有時候還會使用孤老一詞。當然,老而無子這層含義,今天我們一般是用獨這個字來表達。

f2af97339a90f1d265b1dabe3f133f07.png

孤獨是人類自古就有的心靈問題之一。的確,孤獨,是值得理解的心不被理解,它是悲劇性的,一如愛情與死亡,是文人筆下一個永恆的主題。因此,我們看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屈原的孤獨,一種堅守節操志向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陳子昂的孤獨,一種懷才不遇而又積極進取的孤獨;『悲來不吟還不笑,天下無人知我心』,這是李白的孤獨,一種清明盛世卻無路可走的孤獨;『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是辛棄疾的孤獨,一種融進了進退兩難的人生苦悶與民族社會憂患的孤獨……古代文人深受入世有為的儒家精神與出世無為的道家精神所影響,但迫於環境卻不得不處於儒道之間的境界是相當難堪的:不得志而又未泯滅進仕之心,不放棄追求而又不忍歸隱,進無路,退不忍,便在煎熬之中飽嘗着孤獨之苦。聞一多先生曾說過:『幾千年來一直讓儒道兩派思想維持着均勢,於是讀書人便永遠在一種心靈中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與伊皋,江湖與魏闕,永遠矛盾着、衝突着,於是生活便永遠不協調,而文藝也便永遠不缺少題材。

d94133d8eebd42be8745b1fd299d8e1b.jpg

孤獨心態既是古代文人擺脫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文人獨立不倚的精神品格的寫照,它不是性格上的孤僻,而是一種對志向的追尋與堅守,是求同仁而不得,是既不容於世俗而又不向世俗妥協。因而這孤獨便成了古人冰雪情操和高潔人格的標誌--敢於孤獨者,才是真正屬於生活的強者。從這點上來講,孤獨是偉大而神聖的,它是中國文人幾千年來最為優秀的傳統之一。也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在中國歷史上聽到清醒的聲音和警世的吶喊,同時,我們在閱讀古人時,心靈才能一次次得到蕩滌。

f97830586eb9b110508c078469864e5b.jpg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個體,在本質上都是孤獨,所以大家常常會在不由自主地追求熱鬧與歡笑,就是為了避免和擺脫這種個體上的孤獨。但是這其實並不是處理孤獨的好方法,它會讓人越來越不敢面對獨自一人的寂寥,會讓人的內心越來越空虛、越來越對外界產生依賴。因此古人願意並敢於去享受和品味孤獨,因為人只有在孤獨時才能冷靜,才能重新審視自我的價值並對世事進行評判--孤獨本身,就正是這樣一種無可比擬的美。就像眾人皆賞花,而唯其一人葬花的黛玉,在花冢旁、在繁樹下,痴痴念着句子的哀思,正是對生命孤獨的處理和升華。即使當時的她,是那樣傷懷,但這傷懷在殘花落紅的包圍中,也美得格外觸目驚心。

05ac1ea4d3461c565d7e31685cd0dfd5.jpg

生命中有些孤獨,是不能被打擾的。正如同古人們能在艱難困苦和孤獨寂寞中依然堅守着志向與節操,即使痛苦、哀怨、言行怪異,但就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降低人格以求容。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這樣的孤獨一定不會是永遠的--看,千百年之後的我們,正在跨越時空,去讀懂他們的心。(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丁里 發表於 2025-7-16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孤"字的文化意蘊與精神境界】

"孤"字小篆左子右瓜,許慎【說文解字】訓為"無父也",其字形學理趣頗可玩味。瓜蔓連綿而果實離根,恰似失怙之子無所依託,此乃古人觀物取象之妙。然細究其文化意蘊,"孤"實為華夏文明中極具張力的精神符號,其內涵遠超出字書訓釋。

考諸典籍,"孤"之用法有三重境域:其一為倫理境域,【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孟子】更將"鰥寡孤獨"列為四窮民,此乃宗法社會對血緣缺失的客觀描述;其二為政治境域,諸侯自稱"孤"、"寡人",表面示弱實則暗含"以賤為本"的統治智慧,如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孤",既是實指幼主劉禪,亦隱喻政權之危殆;其三為精神境域,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孤,已升華為士人精神獨立的象徵。

歷代文人對"孤"的書寫尤具深意。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將時空的蒼茫感凝練為"獨"字,實為宇宙意識覺醒的孤獨;李白"天下無人知我心"的孤憤,折射盛唐文人精神世界的裂縫;至若辛棄疾"把吳鈎看了"之孤,則是將個體命運與家國興亡熔鑄一爐。這些"孤"的變奏,共同構成中國士大夫的精神系譜——在"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理想與"獨善其身"的道家智慧間,始終保持着微妙的張力。

【周易·困卦】有云:"君子以致命遂志。"真正的孤絕之境,往往催生最高的精神超越。王陽明龍場悟道,正在"四顧皆瘴癘"的孤絕中證得心學;八大山人筆下孤禽白眼向天,實乃遺民氣節的極致表達。這種"孤往精神"(熊十力語),恰是中國文化最珍貴的遺產。

今人重釋"孤"字,當超越形義考辨,直抵其精神內核。在個體意識覺醒的現代社會中,"孤"不再是需要救贖的缺憾,而可能成為思想獨立的必要條件。然吾輩亦當警惕:古典語境中"孤"與"群"的辯證關係(【荀子·王制】"人能群"),提醒我們避免陷入原子化的現代性困境。此中分寸,正是傳統文化給予當代人的重要啟示。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20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孤"字三重境界與白帝託孤之精神內核】
(按:本文依乾嘉樸學之法,先訓詁後義理,分三章論之)

第一章 字形溯本
"孤"字小篆從子從瓜,許慎【說文解字】訓"無父也"實為確詁。段玉裁注引【釋名】"孤,顧也,顧望無所瞻也",道出字形深層意蘊:瓜蔓離根則萎,稚子失怙則惶。考甲骨文雖未見"孤"字,然商周金文中"子"字多作襁褓嬰孩狀,與"瓜"之懸垂形態相合,恰喻人生無所依託之態。【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與【孟子】互證,可見先秦已形成穩定倫理認知。

第二章 詞義衍變
孤之義凡三變:
一曰血親之孤。【呂氏春秋·察微】載"魯國之法,贖人於諸侯者取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此中"寡"與"孤"對文見義,證戰國時已由"無父"擴展至"無子"。

二曰空間之孤。陸游"僵臥孤村"、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皆以物理孤絕狀精神寂寥。此義項肇始於【周易·小畜】"獨行願也"王弼註:"獨行其願,無應者也",將物質存在升華為哲學境遇。

三曰精神之孤。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建構"時間孤島",屈原【離騷】打造"價值孤峰",實乃士大夫"道統"與"政統"張力之體現。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慎獨"時言:"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恰為孤獨賦予道德本體論意義。

第三章 託孤事件的精神分析
白帝城託孤實為三重孤獨的辯證統一:
劉備之孤在於"道孤",其"君可自取"之語,表面似權力讓渡,實為以退為進的政治修辭。【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先主敕後主遺詔"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其真正焦慮在於季漢道統中斷。

諸葛亮之孤體現"志孤","繼之以死"的誓言非簡單愚忠,而是【中庸】"天命之謂性"的實踐。觀【出師表】"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正是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孤獨擔當。

後主劉禪之孤實為"勢孤",其"吞海之量"本質是權力生態中的生存智慧。趙翼【廿二史札記】論三國之主用人,特別指出"蜀主之待諸葛,猶齊桓之待管仲",揭示出政治孤獨中的相互成全。

結語
"孤"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形態演變,恰似中國士人精神成長的隱喻:從具象的親屬缺失,到抽象的價值堅守,最終升華為"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白帝城託孤之所以成為千古佳話,正因其展現了孤獨的最高境界——在承認生命有限性的前提下,通過道義傳承突破個體存在的局限。此乃【周易】"孤陽不生,獨陰不長"之真諦,亦為中華文明"慎終追遠"精神之生動體現。

(全文計798字,依傳統註疏體例,義理與考據並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