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7|回复: 2

[训诂学] 孤·僵卧孤村不自哀 · 说文解字

[复制链接]


7aa872aa06b915ec1b29390b62bc58f4.jpg
32330a6f96a909e86a45fde17758cd0b.jpg

《三国演义》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他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此时的刘备,一边让自己的孩子们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一边又说,“若嗣子可辅,辅之; 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感动不已,哭着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先主有识人之明,丞相有忠勇之心,后主有吞海之量,演绎了一段君贤臣明、恩义两全、有始有终的历史佳话。

d60ddf7e113d0718d8181942ea2e807a.jpg

孤的小篆字形左边是一个子字,右边是个瓜。子与瓜联合起来表示像没有根的瓜那样没有着落的孩子,即指代没有父亲的孩子,这就是孤字的本义。《孟子·梁惠王下》里有这样一句话:“幼而无父曰孤。”意思是说年幼而失去父亲的孩子就叫孤儿。《说文解字》里也说:“孤,无父也。”由孤儿,孤又引申出孤单、孤独这一层含义。与无父相对应,没有孩子也可以称为孤,如《吕氏春秋》怀宠篇里就说:“求其孤寡而振恤之。”指的就是寻找到无子而独居的老人以及守寡的妇女来给以救济,现在我们有时候还会使用孤老一词。当然,老而无子这层含义,今天我们一般是用独这个字来表达。

f2af97339a90f1d265b1dabe3f133f07.png

孤独是人类自古就有的心灵问题之一。的确,孤独,是值得理解的心不被理解,它是悲剧性的,一如爱情与死亡,是文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看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的孤独,一种坚守节操志向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陈子昂的孤独,一种怀才不遇而又积极进取的孤独;“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这是李白的孤独,一种清明盛世却无路可走的孤独;“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辛弃疾的孤独,一种融进了进退两难的人生苦闷与民族社会忧患的孤独……古代文人深受入世有为的儒家精神与出世无为的道家精神所影响,但迫于环境却不得不处于儒道之间的境界是相当难堪的:不得志而又未泯灭进仕之心,不放弃追求而又不忍归隐,进无路,退不忍,便在煎熬之中饱尝着孤独之苦。闻一多先生曾说过:“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中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协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

d94133d8eebd42be8745b1fd299d8e1b.jpg

孤独心态既是古代文人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文人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的写照,它不是性格上的孤僻,而是一种对志向的追寻与坚守,是求同仁而不得,是既不容于世俗而又不向世俗妥协。因而这孤独便成了古人冰雪情操和高洁人格的标志--敢于孤独者,才是真正属于生活的强者。从这点上来讲,孤独是伟大而神圣的,它是中国文人几千年来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中国历史上听到清醒的声音和警世的呐喊,同时,我们在阅读古人时,心灵才能一次次得到荡涤。

f97830586eb9b110508c078469864e5b.jpg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个体,在本质上都是孤独,所以大家常常会在不由自主地追求热闹与欢笑,就是为了避免和摆脱这种个体上的孤独。但是这其实并不是处理孤独的好方法,它会让人越来越不敢面对独自一人的寂寥,会让人的内心越来越空虚、越来越对外界产生依赖。因此古人愿意并敢于去享受和品味孤独,因为人只有在孤独时才能冷静,才能重新审视自我的价值并对世事进行评判--孤独本身,就正是这样一种无可比拟的美。就像众人皆赏花,而唯其一人葬花的黛玉,在花冢旁、在繁树下,痴痴念着句子的哀思,正是对生命孤独的处理和升华。即使当时的她,是那样伤怀,但这伤怀在残花落红的包围中,也美得格外触目惊心。

05ac1ea4d3461c565d7e31685cd0dfd5.jpg

生命中有些孤独,是不能被打扰的。正如同古人们能在艰难困苦和孤独寂寞中依然坚守着志向与节操,即使痛苦、哀怨、言行怪异,但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降低人格以求容。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这样的孤独一定不会是永远的--看,千百年之后的我们,正在跨越时空,去读懂他们的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丁里 发表于 2025-7-16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孤"字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境界》

"孤"字小篆左子右瓜,许慎《说文解字》训为"无父也",其字形学理趣颇可玩味。瓜蔓连绵而果实离根,恰似失怙之子无所依托,此乃古人观物取象之妙。然细究其文化意蕴,"孤"实为华夏文明中极具张力的精神符号,其内涵远超出字书训释。

考诸典籍,"孤"之用法有三重境域:其一为伦理境域,《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孟子》更将"鳏寡孤独"列为四穷民,此乃宗法社会对血缘缺失的客观描述;其二为政治境域,诸侯自称"孤"、"寡人",表面示弱实则暗含"以贱为本"的统治智慧,如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孤",既是实指幼主刘禅,亦隐喻政权之危殆;其三为精神境域,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孤,已升华为士人精神独立的象征。

历代文人对"孤"的书写尤具深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将时空的苍茫感凝练为"独"字,实为宇宙意识觉醒的孤独;李白"天下无人知我心"的孤愤,折射盛唐文人精神世界的裂缝;至若辛弃疾"把吴钩看了"之孤,则是将个体命运与家国兴亡熔铸一炉。这些"孤"的变奏,共同构成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系谱——在"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与"独善其身"的道家智慧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张力。

《周易·困卦》有云:"君子以致命遂志。"真正的孤绝之境,往往催生最高的精神超越。王阳明龙场悟道,正在"四顾皆瘴疠"的孤绝中证得心学;八大山人笔下孤禽白眼向天,实乃遗民气节的极致表达。这种"孤往精神"(熊十力语),恰是中国文化最珍贵的遗产。

今人重释"孤"字,当超越形义考辨,直抵其精神内核。在个体意识觉醒的现代社会中,"孤"不再是需要救赎的缺憾,而可能成为思想独立的必要条件。然吾辈亦当警惕:古典语境中"孤"与"群"的辩证关系(《荀子·王制》"人能群"),提醒我们避免陷入原子化的现代性困境。此中分寸,正是传统文化给予当代人的重要启示。
彭门波爷 发表于 2025-7-20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孤"字三重境界与白帝托孤之精神内核》
(按:本文依乾嘉朴学之法,先训诂后义理,分三章论之)

第一章 字形溯本
"孤"字小篆从子从瓜,许慎《说文解字》训"无父也"实为确诂。段玉裁注引《释名》"孤,顾也,顾望无所瞻也",道出字形深层意蕴:瓜蔓离根则萎,稚子失怙则惶。考甲骨文虽未见"孤"字,然商周金文中"子"字多作襁褓婴孩状,与"瓜"之悬垂形态相合,恰喻人生无所依托之态。《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与《孟子》互证,可见先秦已形成稳定伦理认知。

第二章 词义衍变
孤之义凡三变:
一曰血亲之孤。《吕氏春秋·察微》载"鲁国之法,赎人于诸侯者取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此中"寡"与"孤"对文见义,证战国时已由"无父"扩展至"无子"。

二曰空间之孤。陆游"僵卧孤村"、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皆以物理孤绝状精神寂寥。此义项肇始于《周易·小畜》"独行愿也"王弼注:"独行其愿,无应者也",将物质存在升华为哲学境遇。

三曰精神之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建构"时间孤岛",屈原《离骚》打造"价值孤峰",实乃士大夫"道统"与"政统"张力之体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慎独"时言:"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恰为孤独赋予道德本体论意义。

第三章 托孤事件的精神分析
白帝城托孤实为三重孤独的辩证统一:
刘备之孤在于"道孤",其"君可自取"之语,表面似权力让渡,实为以退为进的政治修辞。《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先主敕后主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其真正焦虑在于季汉道统中断。

诸葛亮之孤体现"志孤","继之以死"的誓言非简单愚忠,而是《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实践。观《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正是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孤独担当。

后主刘禅之孤实为"势孤",其"吞海之量"本质是权力生态中的生存智慧。赵翼《廿二史札记》论三国之主用人,特别指出"蜀主之待诸葛,犹齐桓之待管仲",揭示出政治孤独中的相互成全。

结语
"孤"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形态演变,恰似中国士人精神成长的隐喻:从具象的亲属缺失,到抽象的价值坚守,最终升华为"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白帝城托孤之所以成为千古佳话,正因其展现了孤独的最高境界——在承认生命有限性的前提下,通过道义传承突破个体存在的局限。此乃《周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之真谛,亦为中华文明"慎终追远"精神之生动体现。

(全文计798字,依传统注疏体例,义理与考据并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