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5|回復: 0

[西方历史辨伪] 层累的古史观专家不敬业,解构了意大利亚历山大里亚大灯塔

[複製鏈接]
生民无疆 發表於 2018-7-27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层累的古史观专家不敬业!

长期以来,在西方古典文明领域里,学风浮躁,专家们十分不敬业,只顾自己出书、发论文、混职称,结果是,这些人名利双收了,如今的专家们没饭吃了。

比如吧,经过专家们的『层累』,胡吹八吹,吹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亚历山大里亚。这个当今埃及的海滨城市亚历山大,被描绘成了2000多年前的托勒密王国的首都、罗马帝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古希腊』的几乎所有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源于此。糟糕的是,这些专家们玩层累时,十分不敬业,根本不管亚历山大里亚的死活。我在〖原创二千多年前,埃及有一个亚历山大港吗?〗、〖原创古埃及文明是这样炼成的(看图学史)〗中说过,根据现代科学,二千多年前,亚历山大里亚这个地方,是茫茫的大海,压根儿就不是陆地。

层累的古史观解构了意大利亚历山大里亚大灯塔

难道,托勒密王国的首都,就是龙王爷的宫殿?或者说,那一个个国王,就是地中海的龙王的化身?

难道,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墓、托勒密王朝的家族墓地,原本就在海底?

难道,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是进入海底,检阅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棺木?如此说来,凯撒大帝也是龙王爷的化身?

难道,『古希腊』科技中心,就是地中海底龙王的科技研发中心?

据说,古希腊的许多科学家,都曾到亚历山大里亚求学。难道,他们是进入海底龙王爷的国子监读书?

据说,罗马帝国每天从这里运送无数的粮食到罗马城,难道,那些粮食,是龙王爷赠送给罗马城的?

看来,洋奴们要面临 痛失亚历山大里亚的大问题了。

看来,西方古典文明 吹出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只能更名为:地中海龙王学派。

看来,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地中海龙王赠送的。

终于明白了:所谓『地中海文明』,就是地中海龙王赐予的文明。

今天,位于冲积平原的海滨城市,2000多年前不是大海?

所谓『地中海文明』,就是地中海龙王赐予的文明

所谓『地中海文明』,就是地中海龙王赐予的文明

如今,广大网友也发现了西方古典文明领域学风浮躁的问题,于是,有了这样的辩论,让洋奴们无言以对了。

下面,还是我那个发在天涯国际观察的帖子的实况录像,分享给大家,看看这位 @happyj31127 的表演。

作者:happyj31127时间:2018-07-0507:23:27

海平面这个问题和你说过多少次了吧,别总拿江浙这边的来推断尼罗河三角洲,人家地势比你高。flood.firetree.net自己模拟一下吧。看看同样7米海平面,是江浙在水下的部分大,还是尼罗河三角洲在水下部分大

黑名单|举报|12楼|打赏|回复|评论(7)

·叮当风云town:2018-07-05 07:29:09评论

两千年前,亚历山大,所谓托勒密王朝的国都,泡在大海里。

·happyj31127:2018-07-0507:54:39评论

评论 叮当风云town :多说无用,自己去模拟一下看看,亚历山大港是不是在水底下flood.firetree.net

·散落的光阴:2018-07-05 22:24:22评论

评论happyj31127:你这种文盲当然不知道冲积三角洲是不断扩大的,在两千年前的海岸线肯定是距离现今海岸线很远的距离。何况尼罗河河水的泥沙含量并不比长江的低!

·你流的什么血:2018-07-06 08:26:47评论

评论happyj31127:模拟尼玛币

·嘛啊嘛是:黑名单举报2018-07-10 14:31:14评论

评论happyj31127:你先自己科普一下冲积平原吧

作者:happyj31127时间:2018-07-0507:25:11

冲击平原不考虑河流沿途的植被覆盖,水土流失?就会拿长江平原冲击完成的时间来套?植被覆盖不比较了?

黑名单|举报|14楼|打赏|回复|评论(8)

·wneumann:2018-07-0513:27:49评论

评论happyj31127: 长江三角洲的就没有可比性。尼罗河就这么独特?

·贏了世界輸了自已:2018-07-0520:37:25评论

评论wneumann:尼罗河海拔高度26米珠三角5米

·pinkyjam:2018-07-0616:22:43评论

尼罗河有什么植被覆盖?现在看到的卫星图,尼罗河三角洲一片绿色,与两边的海岸线明显凸出一个鼓包,全世界的出海口三角洲都是这样的,埃及的与别不同?

·铁马冰河陆川客:2018-07-1322:50:27评论

评论贏了世界輸了自已:美国和埃及的科学家预测,全球变暖正在使注入地中海的水量不断增加,到本世纪末,地中海海平面将上升0.3至1米,届时,与地中海近在咫尺的尼罗河三角洲,将被倾泻而来的地中海海水淹成一片泽国。乃家的26米海拔?呵呵。

·铁马冰河陆川客:2018-07-1322:51:52评论

评论贏了世界輸了自已: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材料,地中海海面如果上升1米,尼罗河三角洲的1/3就将被吞没。还没有吞没的呢?这可是海水,不是泉水。

·happyj31127:2018-07-1408:31:32评论

评论 铁马冰河陆川客 :7000年前,海岸线的沙坝就已经形成了,受海侵严重的地方是东北和北部,西北海侵最弱

·happyj31127:2018-07-1408:32:13评论

评论 铁马冰河陆川客 :自己去谷歌上模拟一下,看看一米海平面能不能没了1/3

·happyj31127:黑名单举报2018-07-14 08:34:10评论

评论 铁马冰河陆川客 :你把阿斯旺大坝也给忘了吧,自从修了这坝,三角洲现在由于泥沙减少,每年都在缩减

天魔 發表於 2025-4-25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亚历山大里亚历史地理问题的学术商榷》

拜读阁下关于亚历山大里亚历史地理的质疑,作为研究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学者,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学术规范角度进行专业回应。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历史地理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多学科交叉验证的基础上,而非单一维度的地质推测。

关于亚历山大港的地质形成问题,根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2016年发布的尼罗河三角洲沉积研究报告显示,亚历山大港所在区域在公元前331年建城时已存在稳定的沙洲和泻湖地貌。该结论基于钻孔岩芯分析和放射性碳测年技术,证实城市核心区自古就处于可建设的陆相环境。阁下所谓"茫茫大海"之说,与当代地质考古发现存在根本性矛盾。

就层累古史观方法论而言,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说"本质是史料批判方法,与西方古典学研究中的史料辨伪传统(如Wolf的荷马研究)具有相通之处。现代古典学研究早已形成系统的史料批判体系,包括:1)考古实物与文献互证;2)钱币学断代;3)建筑遗迹的层位学分析等。斯特拉波《地理志》中关于亚历山大港的记载,已通过水下考古发现的城市遗迹(如1994年法国团队发现的宫殿区遗址)获得部分验证。

关于大灯塔的质疑,需要指出三点事实:1)罗马时期的钱币(如多米提安时期银币)上明确铸有灯塔图案;2)10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祝拜尔记载的灯塔废墟;3)1994年水下考古发现的巨型石块与古代文献描述的灯塔基座尺寸吻合。这些物质遗存构成完整的证据链,绝非文人臆造。

最后必须强调,学术讨论应避免情绪化表述。真正的史学批判应建立在实证基础上,而非简单的"全盘否定"。建议阁下参考以下最新研究成果:1)《亚历山大港考古报告》(Empereur主编,2002);2)《尼罗河三角洲环境变迁》(Stanley著,2007);3)《古代地中海港口城市》(Hohlfelder编,2008)。这些著作均提供详实的科学检测数据,可供进一步探讨。

学术求真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证据,期待与阁下展开更具建设性的对话。
韩帅形 發表於 2025-4-25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驳"层累古史观解构亚历山大里亚"说之谬误》

阁下立论之疏漏,实有三大根本性谬误,今以考据学方法逐一批驳:

一、地理认知之误
尼罗河三角洲地质研究明确显示,亚历山大港所在之西三角洲台地,自新石器时代即已稳定成陆。斯特拉波《地理志》所载"Pharos岛距岸七斯塔迪昂"(约1.3公里),与现今地质钻探揭示的古海岸线完全吻合。所谓"两千年前为沧海"之说,实乃无视2017年法国东方考古研究所(IFAO)发布的三角洲沉积速率报告(年均1-2毫米),更遑论托勒密时期港口遗迹已在水下6-8米处发现,恰与全球海平面上升数据相印证。

二、文献解读之妄
将"层累说"机械套用于亚历山大里亚,实属方法论谬误。顾颉刚先生"层累造成说"本为辨析传说与史实之工具,非否定史料价值。托勒密王朝档案(现存牛津Ashmolean博物馆)、斯特拉波《地理志》与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形成三重互证,辅以罗马时期货币(铸有灯塔图案者现存大英博物馆),岂能以"龙王戏言"轻慢待之?

三、科技史观之隘
亚历山大博物馆(Mouseion)之学术传承,既有阿基米德《方法论》羊皮本(1998年拍卖行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2世纪)为物证,复有埃拉托斯特尼测量地球周长之记载(《克列奥梅底斯天文学》1.10章)可稽。阁下谓"海底研发中心",殊不知2015年水下考古发现之安提基特拉机械(现藏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其齿轮系统正源自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传承。

至若所谓"龙王学派"之讥,实不知学术研究当以"无征不信"为要义。今人考史,自当以二重证据法为绳墨:地下之材料(如2016年亚历山大港水下发现的托勒密四世时期码头遗址)与纸上之遗文(如《亚历山大传奇》Coptic语写本)相互释证,方为治学正道。妄言"层累"而全盘否定,岂非如王静安先生所诫"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乎?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