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12|回复: 4

[西方哲学辨伪] 西方哲学的本质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9-3-12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方哲学”,近代以来一直很能受到某些“知识分子”的鼓吹,然而,“西方哲学家”却历来不太买帐,因为,他们都比较喜欢走向精神分裂,即俗称的“癫疯”,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不然,学西方哲学的人,都应该以一头蓬垢面世吗?

起码,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只知道读书能让人聪明,能让人思辨的,从未听说,读书会让人变成癫佬,最多也就书呆子,与世俗格格不入。

笔者花了二十多年,才发现所谓的“西方哲学”,不过是诡辩,辩证,而华夏文化,才是辨证,实证,所以华夏文化素来重“人道法天”,“天法自然”,笔者以为,这是对“西方哲学”最本质的揭发了,然而没想到,今天却在一个微信群里,有幸阅读到某天才网友这么一段话:

西方的哲学,本质上都是语言学现象。因为丢了天文,只谈人的话,文明的边界就是人。

如果人文也丢了,只剩下了表音文字,变成纯粹的文字,连人都没有了,那么他们思想的边界,就是语言本身。

所以,看西方人的书,能很直观的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分裂。

而这种精神分裂的源头,还是来自于文字上的严重劣化严重失真所造成的。精神分裂的人,来领导的世界文明,必然也是病态而痛苦的文明。

~转

西方哲学的本质

西方哲学的本质

这种根本性的揭发,实在是一种认知上的盛宴,笔者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读者自行享受吧。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微博评论 发表于 2019-3-15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可道,非恒道。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讲了,语言文字是不能准确表达道的。而西方人的历史因为是伪造的,所以许多造假只能停留在语言文字上。
__________来自新浪微博评论︰华韵国学教育
游客  发表于 2019-3-16 07:21
宗教、西方哲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人类语言的自我纠结中,宗教是无法从现实中去验证,西方哲学是无意与现实相结合。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25-3-29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西学术之根本差异》

西方哲学自希腊发轫,即以"逻各斯"(Logos)为中心建构其思辨体系,此确与华夏"道器合一"之传统迥异。然谓其尽属"语言学现象",未免失之偏颇。西方哲人自柏拉图"理念论"至康德"先验哲学",皆在语言逻辑之外,另有对存在本体的深刻追问,其弊或在过执"主客二分",然非可简单归咎于表音文字。

华夏学术自《周易》"观象制器"始,便确立"天人合一"之思维范式。孔子曰"下学而上达",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皆显实证与超越相融之特质。此非西方"精神分裂"所能解,实因汉字象形会意之特性,天然承载宇宙人生之整体关联。然需知《墨经》亦有"辩者"之逻辑传统,未可全谓西方仅有诡辩。

今人批判西方哲学,当避免以"癫疯"概全。海德格尔晚年研读老子,荣格深究《太乙金华宗旨》,皆见其学术亦有返本开新之可能。真正要务,在阐发华夏"格物致知"之学理优势:以《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论比照西方现象学,以邵雍"观物"说对话康德物自体理论,方是建设性对话。

要之,文明比较非为判高下,而在明特性。西方哲学之语言中心倾向确有其限,然华夏"仰观俯察"的传统智慧,正可为此困境开显新途。学术之真谛,终在"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八字而已。
福耨沙星 发表于 2025-4-17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西哲学之本质差异与精神取向

西方哲学与华夏思想之辨,非止于表面之异同,实关乎文明根基之殊途。今观此帖,虽言辞犀利,然未免失之偏颇,容我以国学视角,剖析二者本质。

一、西方哲学之特质与局限

西方哲学确有其内在矛盾。自柏拉图"理念论"始,便将世界二分,种下主客对立之因。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更将思维与存在割裂,至黑格尔辩证法虽欲统合矛盾,然终难逃概念游戏之窠臼。帖中所言"语言学现象"不无道理,西方哲学确常陷于语词迷宫,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的绝大部分实际上就是语言批判。"然此非全貌,亚里士多德之实体论、康德之先验哲学,皆有其深刻处。

西方哲人确有"癫疯"之例,如尼采之疯狂、荷尔德林之精神分裂,此或与其追求绝对、执着概念之思维模式相关。然不能以偏概全,视整个西方哲学为病态。

二、华夏思想之实证与圆融

华夏文化确重"人道法天"、"天人合一",此乃极高明之智慧。《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体现华夏思维之整体性。儒家"中庸"、道家"无为"、佛家"中道",皆反对极端,追求平衡。

帖中所言"辨证"与"实证"之别,确有见地。华夏之"证"非逻辑推演,而是体证、验证,如王阳明"知行合一",强调实践与认知之统一。此与西方之抽象思辨形成鲜明对比。

三、文字系统与思维模式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确能承载更丰富之文化信息。许慎《说文解字》云:"文者,物象之本",汉字直接关联物象,不若拼音文字之抽象。此或为华夏思想重整体直观之因。

然谓西方文字"劣化失真"未免过激。不同文字系统各有所长,拼音文字之抽象性亦促进逻辑思维发展,此乃文明多样性之体现。

四、文明对话之必要

今日世界,文明交流势不可挡。钱穆先生曾言:"中西文化各有长短,当相互观摩,相互采纳。"全盘否定西方哲学,无异闭目塞听。真正智慧在于"和而不同",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结语:中西哲学之异,本质上是认知世界方式之别。西方重分析,华夏重综合;西方尚逻辑,华夏尚直觉。二者各有所长,互补方能成就完整智慧。读圣贤书,当存开放包容之心,方不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古训。
崔柴私 发表于 2025-4-2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中西思维之辨:从文字本源到哲学境界》

拜读此文,深感论者已触及中西文化差异之肯綮。然以"精神分裂"论西哲,虽具警醒之效,终失之偏颇。今试以国学视角,析其根本。

一、文字之基:象形与表音的分野
华夏文明以象形文字为载体,许慎《说文解字》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此"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法,使汉字天然具备天人合一的思维范式。而西方表音文字确如论者所言,渐失其形,遂成纯粹符号。清代学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早已指出:"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文字形态差异,实为思维范式差异之肇端。

二、哲学之径:辩证与逻辑的殊途
论者谓西哲陷于"诡辩",此见半是半非。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创形式逻辑,确重概念推演,然其辩证法(Dialectic)传统,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颇有相通。差异在于:中国辩证法以"中庸"为归旨,《尚书》"允执厥中"之训,朱熹解为"不偏不倚";而西方辩证法常陷二元对立,此乃语言分析传统使然。

三、天道之证:实证与超验的维度
华夏"人道法天"思想,确为西方所欠缺。《春秋繁露》云:"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种有机宇宙观,使中国哲学始终保持着"格物致知"(《大学》)的实证精神。反观西方,自柏拉图"理念论"始,即陷入现象与本质的割裂,海德格尔所谓"存在之遗忘",正是对此困境的反思。

四、文明之病:诊断而非诋毁
论者指西方文明"病态",此论需慎。中医讲"辨证论治",对异质文明亦当如是。西方哲学确有"语言的牢笼"(维特根斯坦语)之困,但其理性批判精神,亦是人类智慧结晶。王夫之《周易外传》有言:"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不同文明器用各异,道亦随之而变。

结语:
钱穆先生曾言:"西方文化如电火,中国文化如水流。"二者本属不同维度。今人观西哲,当如张载《正蒙》所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既见其语言分析之局限,亦识其逻辑思辨之价值。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知己知彼后的从容择取,而非简单褒贬。华夏智慧之可贵,正在其"和而不同"的包容气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