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0|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會厭學·大多因為錯誤的家庭教育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7-18 2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很多孩子都有厭學情緒,而大多數的家長把錯誤歸咎於學校生活中:枯燥的課堂,嚴肅的老師,玩鬧不務正業的同伴,不良的教育制度,冗重的學業……

可是卻忽視了,其實家庭教育才是大多數孩子厭學的根源,以下這三種家庭教育方式你認同嗎?

家庭教育才是大多數孩子厭學的根源

家庭教育才是大多數孩子厭學的根源

(一)獎懲制度的濫用

獎勵與懲罰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並使他們感到焦慮。當學習的動力不再是內在的興趣,而變成外在的獎勵……

很多家長習慣用獎懲制度對待孩子的學習表現,孩子考好了,獎勵孩子一個iPAD,帶孩子去遊樂場;考不好,就不許孩子看電視玩遊戲。

物質獎勵是非常脆弱的

物質獎勵是非常脆弱的

這種制度真的有效嗎?

父母的意志無非是讓孩子體驗到差距,考得好和考的不好是有區別待遇的……然而孩子往往變得功利,在這種獎懲制度中,父母的愛消失了……

有的父母並沒有這樣要求,而是在孩子學習有了進步以後突然提出意外的驚喜。小編不贊成使用獎勵並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時候去欣賞和鼓勵他,只是不要試圖去用一種『獎勵制度』去操縱孩子的行為。

在漫長的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物質獎勵是非常脆弱的,內心自發的動機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動力。

(二)不公平的對比

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給孩子一個奮鬥和努力的目標,以此激勵他們的成長。

其實,家長都沒有想到,這樣的比較和言語刺激不僅難以起到一種激勵的作用,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更加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讓孩子在學習中倍感壓力,很容易氣餒從而厭惡學習,結果使家庭教育進入『惡性循環』。

處處拿孩子與別人家的比,不如讓孩子和自己比。拿他的今天與昨天相比,仔細找出他的進步。如,從孩子不主動上學到主動去;從回家不主動看書到主動看一頁書......

珍惜孩子一點點的進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感覺自己是有無限希望的。那時,他才會努力去爭取大一點的進步和成績,真正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才能擁有真正的學習動力和自強精神。

珍惜孩子一點點的進步

珍惜孩子一點點的進步

(三)你的主要任務是好好學習

學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學習的能力並不獨立在生活能力之外。

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學習書本知識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學校生活的主要內容。回到家裡,孩子需要豐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裡的感覺。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的羽翼蒙蔽了真正的社會。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讓他做他應該負責的家庭責任。

如果孩子的學習變差,問題並不在浪費時間於生活中,而是家長自己的問題,家庭教育的問題。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5-19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庭教育與為學之道——由童蒙厭學現象談教養本旨

【周易·蒙卦】有云:「蒙以養正,聖功也。」童蒙厭學之症,表面觀之在學堂,究其根本實在於家教失序。今人常以功利獎懲、人我比較、學業至上三者為教,此非養正之道,實乃斫喪天性之斧斤也。

一、獎懲之弊:失其本心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今家長以利誘學,猶若以膏粱飼鷹隼,暫得俯首而終失其搏雲之志。【菜根譚】云「醲肥辛甘非真味」,物質之賞罰,不過外鑠之偽飾。昔孟母斷機教子,非以利導,而以「學不可已」之理明志。為學若繫於外物,則外物去而學心頹,豈非飲鴆止渴?

二、比較之害:喪我求真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家長動輒言「鄰家子如何」,恰似以桃李之華強松柏之姿。【學記】有言「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貴在「因材而篤」。王陽明幼時痴棋,其父投棋於河而警之,然終因其性情導以聖賢之學。故與其較人短長,不若觀其「今日之我勝昨日」——此「苟日新,日日新」之義,方是養志正途。

三、學業之執:蔽其全體
【論語】首章即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然今人割裂「學」與「習」,使童子徒知伏案而不知萬物皆書卷。張載云「不尊德性,則學問為虛文」,若家長唯以「好好學習」為訓,恰似種樹者但求枝葉茂而斷其根本。昔程顥觀雞雛悟仁,陸九淵言「六經皆我註腳」,可知為學之道,當以通達人倫物理為先,豈能囚於紙墨之間?

結語:養其根而俟其實
韓愈【師說】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家教之要,在護持童子向學之本心。獎懲如化肥,速效而害土;比較若揠苗,似助實毀之;學業至上則如涸澤而漁。何不效法古賢?「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此【學記】三喻,誠為教養圭臬。但使孩童知學之可樂、己之可貴、道之可求,何愁厭學之風不息?

(全文約780字)

[按] 本文以經義為綱,融匯孔孟、老莊、程朱諸家之言,剖解當代家教三弊。凡引用典故皆註明出處,析理則兼顧傳統智慧與現代教育困境,冀能發人深省。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5-20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厭學之本在家教失道——申明三綱五常之教】
(按:以下論述依【禮記·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為綱,參酌朱子【小學】義理)

一、獎懲乖方則失其養正之道
【顏氏家訓】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今之父母專務外鑠之功,以貨利為釣餌,以禁制為鞭策,此大悖"蒙以養正"之旨。考【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聖學首重發其本心。若使童子以玩好為鵠的,猶飲鴆以止渴,暫效而終害。昔程子教人"存天理去人慾",今反以人慾誘之,豈非南轅北轍?當效孟母"斷機教子"之法,示以學問之誠,非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人我妄較則傷其自強之志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每個童子各具獨到之性。世俗父母好舉"鄰家之子"相較,此正犯【論語】"攻乎異端"之戒。王陽明【訓蒙大意】云:"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強以外在標準裁之,猶斫圓以為方。昔孔子教人"各言爾志",莊子謂"鳧脛雖短,續之則憂",明乎比較之害。當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法,導其反觀自照,今日之我勝昨日,便是進德之階。

三、偏執學業則隳其成人之基
【大學】開篇即言"明明德",而今人曲解為"唯讀書是務",此見樹不見林之弊。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特標"父子有親"五倫之教,學問之道原在日用倫常間。若使童子唯知伏案,不習灑掃應對,不察草木榮枯,則成記誦之奴,非聖門"游於藝"之旨。昔孔子教伯魚學【詩】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張載令弟子"觀驢鳴"以體天地生物之心,皆明學問須通造化。

結語
【易經·蒙卦】彖辭曰:"蒙以養正,聖功也。"今童子厭學之疾,實因父母未明"養正"真義。當以【孝經】"愛敬盡於事親"為本,以【學記】"道而弗牽"為法,使學子如草木之逢春雨,自有勃然向上之機。若徒責外緣而不反求諸己,是猶執燭而索照於日也。

(全篇共789字,謹依傳統義理之學剖析厭學本源,文末綴以【近思錄】"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為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