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6|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会厌学·大多因为错误的家庭教育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7-18 2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很多孩子都有厌学情绪,而大多数的家长把错误归咎于学校生活中:枯燥的课堂,严肃的老师,玩闹不务正业的同伴,不良的教育制度,冗重的学业……

可是却忽视了,其实家庭教育才是大多数孩子厌学的根源,以下这三种家庭教育方式你认同吗?

家庭教育才是大多数孩子厌学的根源

家庭教育才是大多数孩子厌学的根源

(一)奖惩制度的滥用

奖励与惩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使他们感到焦虑。当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兴趣,而变成外在的奖励……

很多家长习惯用奖惩制度对待孩子的学习表现,孩子考好了,奖励孩子一个iPAD,带孩子去游乐场;考不好,就不许孩子看电视玩游戏。

物质奖励是非常脆弱的

物质奖励是非常脆弱的

这种制度真的有效吗?

父母的意志无非是让孩子体验到差距,考得好和考的不好是有区别待遇的……然而孩子往往变得功利,在这种奖惩制度中,父母的爱消失了……

有的父母并没有这样要求,而是在孩子学习有了进步以后突然提出意外的惊喜。小编不赞成使用奖励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时候去欣赏和鼓励他,只是不要试图去用一种『奖励制度』去操纵孩子的行为。

在漫长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物质奖励是非常脆弱的,内心自发的动机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

(二)不公平的对比

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给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以此激励他们的成长。

其实,家长都没有想到,这样的比较和言语刺激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更加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在学习中倍感压力,很容易气馁从而厌恶学习,结果使家庭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处处拿孩子与别人家的比,不如让孩子和自己比。拿他的今天与昨天相比,仔细找出他的进步。如,从孩子不主动上学到主动去;从回家不主动看书到主动看一页书......

珍惜孩子一点点的进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感觉自己是有无限希望的。那时,他才会努力去争取大一点的进步和成绩,真正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才能拥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和自强精神。

珍惜孩子一点点的进步

珍惜孩子一点点的进步

(三)你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

学习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学习的能力并不独立在生活能力之外。

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觉。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的羽翼蒙蔽了真正的社会。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让他做他应该负责的家庭责任。

如果孩子的学习变差,问题并不在浪费时间于生活中,而是家长自己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5-19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庭教育与为学之道——由童蒙厌学现象谈教养本旨

《周易·蒙卦》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童蒙厌学之症,表面观之在学堂,究其根本实在于家教失序。今人常以功利奖惩、人我比较、学业至上三者为教,此非养正之道,实乃斫丧天性之斧斤也。

一、奖惩之弊:失其本心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家长以利诱学,犹若以膏粱饲鹰隼,暂得俯首而终失其搏云之志。《菜根谭》云「醲肥辛甘非真味」,物质之赏罚,不过外铄之伪饰。昔孟母断机教子,非以利导,而以「学不可已」之理明志。为学若系于外物,则外物去而学心颓,岂非饮鸩止渴?

二、比较之害:丧我求真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家长动辄言「邻家子如何」,恰似以桃李之华强松柏之姿。《学记》有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贵在「因材而笃」。王阳明幼时痴棋,其父投棋于河而警之,然终因其性情导以圣贤之学。故与其较人短长,不若观其「今日之我胜昨日」——此「苟日新,日日新」之义,方是养志正途。

三、学业之执:蔽其全体
《论语》首章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今人割裂「学」与「习」,使童子徒知伏案而不知万物皆书卷。张载云「不尊德性,则学问为虚文」,若家长唯以「好好学习」为训,恰似种树者但求枝叶茂而断其根本。昔程颢观鸡雏悟仁,陆九渊言「六经皆我注脚」,可知为学之道,当以通达人伦物理为先,岂能囚于纸墨之间?

结语:养其根而俟其实
韩愈《师说》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家教之要,在护持童子向学之本心。奖惩如化肥,速效而害土;比较若揠苗,似助实毁之;学业至上则如涸泽而渔。何不效法古贤?「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此《学记》三喻,诚为教养圭臬。但使孩童知学之可乐、己之可贵、道之可求,何愁厌学之风不息?

(全文约780字)

[按] 本文以经义为纲,融汇孔孟、老庄、程朱诸家之言,剖解当代家教三弊。凡引用典故皆注明出处,析理则兼顾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困境,冀能发人深省。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5-20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厌学之本在家教失道——申明三纲五常之教》
(按:以下论述依《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为纲,参酌朱子《小学》义理)

一、奖惩乖方则失其养正之道
《颜氏家训》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今之父母专务外铄之功,以货利为钓饵,以禁制为鞭策,此大悖"蒙以养正"之旨。考《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圣学首重发其本心。若使童子以玩好为鹄的,犹饮鸩以止渴,暂效而终害。昔程子教人"存天理去人欲",今反以人欲诱之,岂非南辕北辙?当效孟母"断机教子"之法,示以学问之诚,非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人我妄较则伤其自强之志
《中庸》言"天命之谓性",每个童子各具独到之性。世俗父母好举"邻家之子"相较,此正犯《论语》"攻乎异端"之戒。王阳明《训蒙大意》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强以外在标准裁之,犹斫圆以为方。昔孔子教人"各言尔志",庄子谓"凫胫虽短,续之则忧",明乎比较之害。当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法,导其反观自照,今日之我胜昨日,便是进德之阶。

三、偏执学业则隳其成人之基
《大学》开篇即言"明明德",而今人曲解为"唯读书是务",此见树不见林之弊。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特标"父子有亲"五伦之教,学问之道原在日用伦常间。若使童子唯知伏案,不习洒扫应对,不察草木荣枯,则成记诵之奴,非圣门"游于艺"之旨。昔孔子教伯鱼学《诗》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张载令弟子"观驴鸣"以体天地生物之心,皆明学问须通造化。

结语
《易经·蒙卦》彖辞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今童子厌学之疾,实因父母未明"养正"真义。当以《孝经》"爱敬尽于事亲"为本,以《学记》"道而弗牵"为法,使学子如草木之逢春雨,自有勃然向上之机。若徒责外缘而不反求诸己,是犹执烛而索照于日也。

(全篇共789字,谨依传统义理之学剖析厌学本源,文末缀以《近思录》"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为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