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4|回覆: 2

[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中的『五勞』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7-18 1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人體出現的諸多不適和疾病往往與過度使用有關

人體出現的諸多不適和疾病往往與過度使用有關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想保持最佳狀態就一定要注意適中,適中就是最佳,人體出現的諸多不適和疾病往往與過度使用有關。這就是中醫理論中所說的『五勞』。關於『五勞』,【內經】中說:可以看出,『五勞』的產生是某種活動過『久』。

【原文出處】【素問,宣明五氣】:『久視傷血,久外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詳解】

視、臥、坐、立、行是人生命活動的五種體態,有靜有動,有勞有逸。生命活動既不能過靜過逸,也不能過動過勞。中醫理論中認爲過靜過逸,久臥、久坐則氣血不流通,會傷及人身。過動過勞,久視、久立、久行,超出了人體的正常調節和耐受範圍,亦會損傷人體。

1

久視傷血

人身精氣皆上注於目,但目與血的關係最爲密切,目得血滋養才能視物、辨物,用目過度又會傷血。

日常生活中,如果長時間讀書看報,或沉迷於電視電腦,就會引起視力疲勞,出現雙目乾澀、視力下降、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等血虛症狀。

因此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用眼衛生,不可長時間、過度用眼。

2.久臥傷氣

適當的休息和睡眠可以養氣,有助於及時消除人體疲勞,恢復旺盛的體力與腦力。

但長期臥床、過度睡眠又會使人氣血不暢,臟腑功能活動減弱,出現精神不振、倦怠乏力、食少納呆、頭暈氣短等氣虛症狀。因此,中理理論研究後建議,保持適度運動是非常必要的。

3.久坐傷肉

人體在活動後,適當的靜坐休息,可以使活動之餘的氣血津液滋養肢體肌肉,使肌肉豐滿健美。

久坐,一方面會直接使人體氣血津液運行癖滯,肢體肌肉失其所養;另一方面會影響脾胃運化,使人不思飲食,氣血津液生化無源,從而使肢體肌肉失養,出現肌肉消瘦、萎縮,肌力減退等症狀。

在中醫理論學中脾主肉,久坐之人一定要健脾,

4.久立傷骨

適當、適時的站立,可以鍛鍊骨骼與關節,促進其正常的功能活動,尤其是青少年,在生長發育期,更應重視這一點。

長時間的站立,又會導致骨骼與關節過勞,下半身氣血運行遲滯,出現腰酸背痛,腿軟足麻等症狀,嚴重者還可使骨骼與關節發生病變,功能障礙,甚至導致畸形。

中醫理論研究發現老年人因腎精虧虛,體力不支,更不應久站久立。

5.久行傷筋

適當的走動、跑步,可以使人體經筋更加柔韌強健,運動靈活。

長時間的運動,又會使筋肉處於一種緊張和疲勞狀態,變得脆弱,容易受傷。

若活動量過大或活動過猛,更可能出現筋肉、關節的扭傷、挫傷,導致運動障礙。

中醫理論中的『五勞所傷』提示我們,健康的生命活動應該動靜結合、勞逸適度。

這五勞的行爲已經把『行立坐臥視』都包括了。其實,學習古代經典要舉一反三,這5種活動只要適度,完全沒有害處,相反可以變成『五養』,適視養血、適臥養氣、適坐養神、適立養骨、適行養筋。

6.『閉目養生』十三法

『閉目養神』是養神修性的一種簡便易行而又收效明顯的方法。

【黃帝內經】云:可見神的充耗,關係到人的壯老;神的得失又關係到人的昌亡,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目』。閉目養生法主要有以下13種:

1、閉目養心

在日常諸事紛擾、頭昏腦脹時,找一清靜之地,正襟危坐,雙目閉合,眼瞼下沉,調勻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則頭腦清醒,心平氣和,心靜如水,煩惱漸漸消失,進入靜謐祥和狀態,機體陰陽氣血通達順暢,心理平衡,情緒愉悅,頭腦清晰,渾身輕鬆。

2、閉目降氣

凡遇憤憤不平或遭受屈辱,於暴躁難捺之時,要理智地控制情緒,離開是非之地,閉目思量。

同時用自己的雙手食指輕輕壓在眼瞼上,微微揉搓,到眼珠發熱發脹,便覺胸膛悶塞頓開,肝火胃氣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緩。

3、閉目行悅

在憂鬱悲傷、失望空虛、心煩意亂之時,退避靜舍,閉目獨坐,儘量默憶,想像以往得意歡愉之事,即會覺得心神平衡,悲傷煩亂之情就會逐漸消失。

4、閉目臥思

人有三種思維方式:第一爲睜眼思維方式,第二爲夢境思維方式,第三即是閉目思維方式。

閉目思維是一種臨界思維『現象』,即臥而不寐,閉目臆想聯翩。在這種思維狀態下,大腦排除了外界的干擾,又處於充血、充氧狀態。

如此,可促使大腦細胞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以提高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5、閉目消食

吃完飯後閉目休息10~30分鐘,再去睡午覺、散步或是做別的事情。這對肝臟的保養,尤其是對有肝病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人們吃完飯(尤其是午飯,因爲吃的一般都比較多)後,體內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內參與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運動,血液就會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時,流入肝臟的血流量就要減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臟處在供血量不足的情況下,正常的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對肝臟的損害。

6、閉目賞樂

你可以常常閉目聽一些自己喜愛的音樂和戲曲。優美的旋律可增進大腦活動,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使人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7、閉目解乏

勞逸結合十分重要,當身體勞累、疲乏的時候,不妨閉目靜養片刻,這對迅速恢復精力和養生保健都大有益處。

8、閉目釋煩

常言道:『眼不見,心不煩。』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說閉上眼睛不但可以養目,而且可以靜心。

中醫理論說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福氣永存。遇到繁雜吵鬧的場合或自己不願看的場面,又不便避開之時,不妨閉目靜養,既能洗目清心,鬧中取靜,消除煩憂,又能偷空養生,何樂而不爲。

9、閉目養陽

老年人適當閉目靜心曬曬太陽,可以養陽。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克勞瑟發現,如果不是嚴重高血壓症,經常曬太陽能夠降低血壓。

當人的皮膚受到陽光照射時,便會產生維生素D,維生素D參與人體的血液循環。

10、閉目動行

找一處清淨之地雙目微閉,全身放鬆,以儘可能慢的動作打一套太極拳,充分體會緩慢柔韌,圓滑連貫的要領,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11、閉目強記

記憶力衰退,常常會遇到要記起某個人、回憶某件事,一時半會兒就是想不起來,抓耳撓腮甚是痛苦。此時不妨閉目靜心幾分鐘,待全身放鬆,心平氣和後,或許會靈機一現,豁然開朗。

12、閉目神遊

靜坐閉目,給想像插上翅膀,心靈與天籟之聲竊竊私語,不能日行千里,卻能神行萬里,這種『精神』暢遊非常有益健康。

13、閉目靜息

睡眠欠佳是常有的事,遇到一時睡不著,或半夜醒來再難以入睡時,千萬不要心煩意亂,即使不能入睡,靜息也能達到養生的效果。

姚待 發表於 2025-4-22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五勞"之傷與中醫養生要義】

"五勞"之說,源出【素問·宣明五氣】,乃中醫形神一體觀在起居調攝中的具體體現。其要旨在於揭示人體五種常態活動若失於節度,反成致病之由的深層機理。今就經文本義,參合曆代醫家註疏,析其理法如次。

一、五勞傷損的生理基礎
【黃帝內經】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二十字,構建起活動-消耗-損傷的對應關係。此說本於"五體"(血、氣、肉、骨、筋)與"五藏"(肝、肺、脾、腎、心)的關聯理論:

1. 久視傷血:肝開竅於目而藏血。【靈樞·大惑論】言"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王冰注曰"勞於瞻視,則傷於血脈",今之電子設備久視所致眼乾眩暈,正是肝血暗耗之徵。

2. 久臥傷氣:肺主一身之氣。【千金要方】指出"臥時氣滯於上",張介賓釋爲"久臥則陽氣不伸,故傷氣"。現代研究證實,長期臥床者肺活量顯著降低,與此論暗合。

3. 久坐傷肉:脾主肌肉四肢。李東垣【脾胃論】強調"久坐傷脾,令肌肉消削",此與現代醫學"靜坐少動症候群"引發代謝紊亂的觀察相印證。

二、動態平衡的養生智慧
五勞理論的核心在於"中和"思想:

1. 時間維度:孫思邈【千金翼方】提出"不欲其勞,不欲其逸"的"小勞"原則,主張每項活動以"香焚半炷"(約30分鐘)爲度,當變換體態。

2. 空間調節:明代醫家龔廷賢【壽世保元】創"五步調息法"——每久坐後行五步並調息,久立則屈伸關節,形成肌肉-骨骼的交替負荷。

3. 補瀉之道:【類經】主張"以所勝養所傷":久視者宜食枸杞養肝血,久坐者當用陳皮醒脾氣,體現"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整體觀。

三、現代生活的實踐啟示
1. 電子時代當恪守"20-20-20"法則(每20分鐘遠眺20秒),佐以菊花決明子茶飲。
2. 辦公族群需踐行"坐立交替",每50分鐘站立活動10分鐘,配合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式。
3. 運動健身應遵循【遵生八箋】"形要小勞,無至大疲"之訓,高強度訓練後必以太極雲手舒緩筋脈。

【醫門法律】有云:"動靜合宜,氣血自平。"五勞之戒非謂禁絕諸事,實乃教人知常達變。今人若能參透此中三昧,於車馬喧囂中守其恬淡,方得養生真諦。
得瑟炊煙花 發表於 2025-4-22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勞辨微:從〖內經〗養生觀談動靜平衡之道】

【素問·宣明五氣】所載"五勞"之說,實爲中醫養生學中"過用病生"理論的具體呈現。今就經典要義作三重闡發:

一、五勞的生理病理基礎
五勞傷損機制皆本於"形氣相應"理論。久視傷血者,因"目得血而能視"(【靈樞·決氣】),肝開竅於目而藏血,持續用眼則暗耗肝血;久臥傷氣者,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靈樞·衛氣行】),過度臥眠則衛氣運行遲滯;久坐傷肉應於脾主肌肉,脾失健運則肌肉失養;久立傷骨關乎腎主骨,腰爲腎之府,久立耗傷腎精;久行傷筋因"肝主筋",過度運動則肝血不能濡養筋脈。此五者,皆違背【內經】"形勞而不倦"的養生準則。

二、動態平衡的實踐智慧
1. 視臥調節法:建議採用"三刻一休"用眼原則(每三刻鐘閉目調息),配合"子午覺"養生(午休不過三刻鐘)
2. 坐立相濟術:每坐一時辰需"導引三式"(起身旋腰、提踵踮足、伸臂擴胸)
3. 行止節度觀:日行不過萬步(【千金要方】),老人宜"常欲小勞"(【養性延命錄】)

三、現代生活的調適要訣
今人尤需注意"電子五勞":久視屏幕當佐以菊花枸杞茶;久坐辦公需配合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居家久臥可習練"臥功"(見【內功圖說】)。另當遵循"三時調衡"原則:晨起宜動以昇陽,午後宜靜以養陰,暮時宜緩以和絡。

【類經】有云:"過用之爲害,暗耗甚於明傷。"五勞之戒非謂禁絕諸事,實教人知"中和"之妙。若能參透"形與神俱"(【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真諦,於動靜之間得其中道,則養生之道盡矣。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