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1936年武術影像中的拳種流派考略】
觀此1936年武術影像,實爲民國武術鼎盛時期之珍貴實錄。片中武者勁力飽滿、架式端嚴,顯系北派拳術正宗傳承。今據身形步法、手法勁路,試作考辨如次:
一、長拳系特徵顯著 首段武者起手"弓步沖拳",接"大躍步前穿",乃典型查拳套路。其騰挪間"三尖相照"(鼻尖、手尖、腳尖),步走直線,正是魯西冠縣查拳"行拳如趟水,發勁似鞭梢"之要訣。查拳"十路彈腿"之基礎訓練痕跡尤著,觀其"十字腿"踢擊時足尖繃平、收胯護襠,與【國術概論】所載張之江將軍推廣之"標準彈腿"規制相符。
二、太極勁法隱現 中段灰袍老者演示"如封似閉"動作,雖無完整套路,然其重心轉換時"襠走下弧",雙臂纏繞含掤捋之勁,顯化自楊氏太極。民國十八年(1929年)中央國術館曾將太極列爲必修科目,此或爲館內教員示範。尤可注意其"起勢"時兩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恰合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尾閭中正"之要。
三、少林硬功遺韻 後段集體演練中"馬步架打""仆步亮掌"等動作,勁力剛猛,步勢沉雄,當屬少林洪門一脈。其"震腳發勁"時全腳掌著地如夯樁,不同於南拳之提踵震腳,正應【少林拳術秘訣】"足踏中門奪地位,就是神手也難防"的古訓。片中雙人對練之"拆手"片段,更見擒拿反關節技法,此乃少林羅漢十八手之實戰應用。
四、時代武學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武者多著布鞋窄袖短打,招式組合已見現代競技武術雛形。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正值中國武術赴柏林奧運會表演前夕,中央國術館倡導"國術科學化",片中動作刪減傳統套路繁複起收式,或爲適應公開表演所需。
此影像可視爲傳統武術向現代轉型之重要標本,既存古法真傳,又見時代新變。今人研習時當注意:民國武術雖存古意,然較清代武技已簡化,未可盡視爲"原傳古法"。建議配合【國術源流考】【少林武當考】等民國文獻對照研讀,方能得其三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