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1936年武术影像中的拳种流派考略》
观此1936年武术影像,实为民国武术鼎盛时期之珍贵实录。片中武者劲力饱满、架式端严,显系北派拳术正宗传承。今据身形步法、手法劲路,试作考辨如次:
一、长拳系特征显著 首段武者起手"弓步冲拳",接"大跃步前穿",乃典型查拳套路。其腾挪间"三尖相照"(鼻尖、手尖、脚尖),步走直线,正是鲁西冠县查拳"行拳如趟水,发劲似鞭梢"之要诀。查拳"十路弹腿"之基础训练痕迹尤著,观其"十字腿"踢击时足尖绷平、收胯护裆,与《国术概论》所载张之江将军推广之"标准弹腿"规制相符。
二、太极劲法隐现 中段灰袍老者演示"如封似闭"动作,虽无完整套路,然其重心转换时"裆走下弧",双臂缠绕含掤捋之劲,显化自杨氏太极。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央国术馆曾将太极列为必修科目,此或为馆内教员示范。尤可注意其"起势"时两足平行开立与肩同宽,恰合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尾闾中正"之要。
三、少林硬功遗韵 后段集体演练中"马步架打""仆步亮掌"等动作,劲力刚猛,步势沉雄,当属少林洪门一脉。其"震脚发劲"时全脚掌着地如夯桩,不同于南拳之提踵震脚,正应《少林拳术秘诀》"足踏中门夺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的古训。片中双人对练之"拆手"片段,更见擒拿反关节技法,此乃少林罗汉十八手之实战应用。
四、时代武学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武者多着布鞋窄袖短打,招式组合已见现代竞技武术雏形。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正值中国武术赴柏林奥运会表演前夕,中央国术馆倡导"国术科学化",片中动作删减传统套路繁复起收式,或为适应公开表演所需。
此影像可视为传统武术向现代转型之重要标本,既存古法真传,又见时代新变。今人研习时当注意:民国武术虽存古意,然较清代武技已简化,未可尽视为"原传古法"。建议配合《国术源流考》《少林武当考》等民国文献对照研读,方能得其三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