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64|回覆: 0

[書法教程] 書法筆速的特點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7-15 1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用筆的緩與速是相對的,緩和速沒有固定的要求,以不失用筆規律為原則。

書法學習對用筆緩速問題,姜夔(白石)在【續書譜】中講過:『若素不能速,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就是說,平素寫不快,還要刻意求緩,寫出來的字就會呆滯而少神氣。平素寫不快,此時專求快速,又多會舉止失措。

用筆的緩與速是相對的

用筆的緩與速是相對的

速度是有一定極限的,若是快到不能顧及用筆的原則程度,敗筆也就出來了。慢度也有個極限慢到形成神凝氣滯的程度,同樣會出現敗筆。緩與速不易刻意求之,根據個人習慣運用為是。

一般說寫行草書,用筆要緩一些,這是依據行草書的特點、結體、用筆規律所決定的。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說:『草書以使轉為形質,以點劃為情性』還要使『點劃寓於使轉之中』。這就是說使轉構成了草書形體,點劃形成了草書的精神。在轉筆特別多,點劃特別少的情況下,書法學習寫時還要注意點劃寓於使轉線條之中,使之以產生點劃來躍其精神。因此就要求在用筆時,要不斷起伏振盪,澀筆運行,時轉時折,節節換筆,以形成點劃之勢。所以用筆宜緩。 緩,易於定其形勢,求得在盤旋運筆中,能按照法度起承轉合,抑揚頓挫,使筆有所轉,鋒有所換。

點劃形成了草書的精神

點劃形成了草書的精神

提頓與換筆,不僅是使筆鋒走線條中路的根本要領,而且也是萬毫齊鋪,產生點劃精神的重要手段。頓筆運行,點劃以成,提筆牽掣,使轉悠然,筆不重頓,點劃撇捺就不能有衄有挫;鋒不輕提,盤紆之際就沒有若斷若連的變化。運行中還要節節換鋒,其換鋒辦法往往於筆劃交叉的地方,或翻轉鋒面,或調整鋒尖。筆心居中,這樣用筆寫出來線條不但轉中有折,而點劃也孕育其中了,點划具而神采生,形質成而性情見。筆不換,鋒毫易於扭結,點劃出毛露鋒,筆劃乾枯生硬,形質不備,何談情性。用筆不緩,易於失規矩,張伯英雖為草聖,仍有『匆匆不暇草書』之謂,何況我們用筆尚不經熟之人。

楷書寫法要求是點、橫、豎、撇、捺、豎、鈎筆筆斷而後起

楷書寫法要求是點、橫、豎、撇、捺、豎、鈎筆筆斷而後起

楷書寫法要求是點、橫、豎、撇、捺、豎、鈎筆筆斷而後起,使筆劃筆筆分清。書法學習草書的筆劃亦然,筆劃有筆斷意連,亦有用筆的不斷的連綿。草書雖筆劃連綿,而經過簡化和延擴的筆劃亦必須像楷書那樣筆筆交待清楚。前人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劃出皆重,非點劃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其寫法是點劃處皆重,是牽引處偶相引帶,用筆皆輕,字本身如此,字與字之間亦是如此。合於此者,雖速不速,雖緩不緩,各盡其態,紛呈妙意。比如蕭龍士先生畫荷葉和許麟廬先生畫荷葉,蕭氏用筆較緩,如高山墜石,於沉厚中有生意;許氏用筆較速,則縱橫分披,性於濃郁中見功力。林散之先生用筆較速,屋露痕之法嚴謹,轉折換筆清晰可見,滿紙筆情墨意;沈子善先生用筆較緩,亦備屋露痕之法,且頓挫分明,整幅縱橫裊裊。

字的變化與節奏就是提頓的緩與速交替形成的

字的變化與節奏就是提頓的緩與速交替形成的

但寫字也有特快者,據孫星衍的【寰宇坊碑錄】所載:『趙孟蠲咳招蔥】歡萬字』。故宮影印他所寫的六體千字文,是兩天寫完的。元代畫家黃公望曾說:『如沒有親自看到他落筆如飛的樣子,不會相信世上有這樣的事』。雖楷中帶行滿紙,但從中可以看出嚴謹用筆的法則和一絲不苟的功夫。竇御史形容懷素寫字之速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但從所書墨跡來看,書法學習字本身的牽引,字與字之間的牽引,無不合楷則,牽引之處無不顯示一字之結束,另一字之開始,真是筆筆清晰,字字清晰。

緩與速是相對的。一個人寫字,用筆也有緩速,字的變化與節奏就是提頓的緩與速交替形成的。緩速用筆各有特點,書者必須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產生有節奏變化的作品來。姜夔【續書譜】中說:『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然後為遲』是有道理的。因此,青年人書法學習寫字(不是臨字)用筆先求速是無可責怪的。

隨緣 發表於 2025-4-19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書法筆速之辯證關係芻議

休竹客君所論筆速緩急之要,誠為書學三昧。余不揣譾陋,試就歷代書論要義及實踐體悟,略陳管見如次。

一、緩速相生之理
姜白石【續書譜】所云"遲速"之辨,實本於孫過庭"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的辯證觀。考諸魏晉法帖,王右軍【蘭亭序】行筆如清泉出澗,緩急自然;顏魯公【祭侄稿】運鋒似驚濤拍岸,頓挫天成。此二者皆得"心忘於筆,手忘於書"之妙,非刻意求速求緩所致。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作書須得疾澀二法",正此之謂也。

二、草法用筆之秘
孫過庭"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之論,道破草書三昧。觀懷素【自敘帖】,使轉處如驚蛇入草,其速也電掣;點畫處似危峯墜石,其緩也凝重。張旭【古詩四帖】尤見"節節換鋒"之妙,每於盤紆轉折處暗藏衄挫,此即"點畫寓使轉"之實證。黃庭堅云:"草書妙處,須學者自得",然其【諸上座帖】提按起伏之節律,可為緩速調控之圭臬。

三、楷則行筆之度
歐陽詢【九成宮】以"緩筆定骨",褚遂良【雁塔聖教】以"速筆取勢",皆合"筆筆斷而後起"之要。趙孟頫日書萬字而法度不失,正因其深諳"速不逾矩"之理。文徵明小楷【離騷經】雖緩不滯,實得"遲以取妍"之旨。故知楷法非必遲緩,要在筆筆送到耳。

四、實踐體用之要
今人習書常見二弊:或如蒙童描紅,刻意求緩而失其生氣;或似餓隸奔泉,一味求速而敗於法度。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八字真言,實為調控筆速之密鑰。建議學者:
1. 臨池初期當以"緩筆求形",如庖丁解牛,目無全牛
2. 純熟之後須得"速筆取勢",似伯樂相馬,得其神駿
3. 創作之時務求"心手雙暢",若右軍寫經,無意乃佳

結語:
筆速之妙,存乎一心。昔人所謂"快如驚鴻,慢若游龍"者,非指速度本身,實乃節奏變化之妙。學者當於"沉着痛快"四字中參透消息,庶幾可入筆法堂奧。至若張芝"匆匆不暇草書"之誡,尤當銘諸座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