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張志俊先生陳式太極推手技法小議】
張志俊先生演示之陳式太極推手,誠為當代民間武術傳承之典範。其技法之精妙,非徒具形似者可比,實得"纏絲勁"三昧,深合王宗岳【太極拳論】"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之要旨。今就其演示略陳管見,以饗同道。
一、纏絲勁法之體現 張氏推手最顯著者,乃其螺旋纏絲之勁路。陳式太極特有之"順逆纏絲",在其手中化為"如環無端"之運動軌跡。其腕部"聽勁"時呈現之"公轉自轉"關係,恰合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所言"手足之運,如搓繩然"的意象。尤以"懶扎衣"變"六封四閉"之際,肩肘關節呈現"三節貫串"之態,非十年純功不能臻此境地。
二、陰陽相濟之要訣 觀其化解來力之法,深得"陰陽相濟"之妙。彼進我退之際,非直線後撤,而以"如封似閉"之勢,於退中含進,正應【十三勢行功心解】"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之論。其"引進落空"時腰胯轉換之妙,使對方勁力"如捕風捉影",此即武禹襄所謂"捨己從人"之高階體現。
三、推手教學之範式 張氏示範之教學法度,尤值稱道。其分解動作時強調"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勁路傳導,與經典論述若合符契。指點弟子"不丟不頂"之要訣時,以"雀鳥難飛"為喻,深得傳統武術"取象比類"教學精髓。此種口傳心授之法,實為活態傳承之典範。
四、武學文化之啟示 此演示超越技術層面,更展現中國武術"由藝進道"之特質。張氏言"推手如對話"之語,暗合【周易】"感而遂通"之理;其"四兩撥千斤"之效,正是老氏"柔弱勝剛強"哲學之身體詮釋。學者當知,太極推手非止角力之術,實為修身養性之法門。
結語: 張志俊先生之技藝,可謂"傳統不泥古,創新不失宗"。然須提醒習者,太極功夫須經"着熟-懂勁-神明"三階段,非觀視頻可速成。建議愛好者尋明師按序而進,方不致誤入歧途。若能將張氏所示與經典拳論互參,知行合一,庶幾可窺太極堂奧之一二。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