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2|回復: 0

[诗词讲座] 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複製鏈接]


▲点击上方音频,听主播朗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

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本诗的千古名句。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 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23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乐游原》诗解:李商隐黄昏意象的哲思与审美

李商隐《登乐游原》一诗,虽仅二十字,却构建了中国诗歌史上最具辩证张力的黄昏意象。此诗作于会昌四年(844年)至大中元年(847年)间,正值诗人经历牛李党争、仕途困顿之时。"向晚意不适"之起句,以时间与心绪的双重暮色为全诗定调,其"不适"非独指一日之倦,实为对生命时序的深层焦虑。

乐游原作为长安制高点,自汉代起便是士人观览胜地。诗人"驱车登古原"的举动,暗合古代文人登高抒怀的传统,然其登临非为望远,实为逃遁。这种空间位移中的矛盾心理,恰是晚唐士人精神困境的缩影。诗中"古原"意象,既指涉物理空间的历史纵深,又暗示诗人对盛唐气象的追慕。

"夕阳无限好"五字,构建出壮丽的视觉奇观。考唐代天文历法,长安日落时太阳视直径约0.5度,地平线附近的瑞利散射效应会使阳光呈现金红色调。这种光学现象被诗人赋予"无限好"的审美判断,实为将物理现象升华为生命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夕阳"在《诗经》中多喻衰败,至魏晋始见积极诠释,李商隐此句可谓集前代意象之大成。

"只是近黄昏"的转折,展现出深刻的时空辩证法。"只是"二字在唐代口语中兼有"不过"与"偏偏"双重意味,这种语义的模糊性使诗句产生多重解读可能:既可解为对美景易逝的惋惜,亦可理解为对黄昏特质的强调。宋人《苕溪渔隐丛话》记载,王安石尤爱此联,谓其"意态闲远",正是捕捉到这种辩证美感。

从诗歌技法观之,全诗严守仄起首句不入韵的五绝格律,第三句"夕阳无限好"采用"平平平仄仄"的变格,打破前两句的平稳节奏,恰似夕阳突现的视觉冲击。尾句回归工整,形成声律上的圆满闭合。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彰显了晚唐近体诗的艺术巅峰。

此诗影响深远,王国维《人间词话》以"夕阳"喻学术境界,钱钟书《谈艺录》更指出其开创了"将物理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的抒情范式。当代读者赏读此诗,既可体会晚唐的时代苍茫,更能感悟人类共通的永恒之思——在有限中触摸无限的生命自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