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1|回覆: 2

[書法教程] 臨摹經驗分享·陳忠康的臨帖經驗

[複製連結]
國畫與書法 發表於 2018-7-10 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陳忠康臨摹如是說

1、臨摹是怎麼回事?

這是個大問題,不搞點臨摹的心理學是難解決的。必需對臨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認爲過程是這樣的:

作者:陳忠康

第一,(起點)對象--看(觀察)--體驗--心理傳遞--手部反映--落實紙面

第二,對照--糾錯--再次心理體驗--加強記憶(終點)

第三,再一次輪迴,(無數次下去。。。。。。)

這是一個無數次的『試錯--修正』的過程,任何的臨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可以說任何臨摹都是意臨。真正的形似存在於理想中。

臨摹的最大意義是通過準確重複古人的書寫而達到與古人接近的書寫狀態及心理狀態,入古深淺就看這了。

因此這麼看的話形的逼真很重要,是一個必要的環節。沒有逼真的筆觸模仿是根本無法體驗古人的書寫情境和心理狀態。就是不能入古。(出古的不象應該是另一回事)。因此,所謂的造假的模仿我也認爲很有必要,起碼是檢驗書寫者的能力的一個考察手段。

『神』本來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神都依附於物質基礎--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象的臨摹,但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錯的臨摹(歷史上成功的意臨都這麼幹)。分析來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對應不同的形。通常認爲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讀者的一種誤度,一種心理認同

陳忠康臨摹作品

陳忠康臨摹作品

陳忠康臨摹作品

2、形不是指表面的,那是殭屍,形有肉、筋、血等。

摸的好的話都應該出來,神也隨之而生。把位置與神采對等是古人的一種描述方式,有其意義,但未必準確。

3、在臨摹中一般使用『形-神』之二元概念只能針對一種模糊的大方向,是中國人思維方式決定的對書法一種描述。

有時管用,有時卻會被這種概念所誤導,是語言的無能,沒辦法。這對概念在具體的運用時還要很多內容要補充進去,才能豐滿。

4、古人或傳統的最好東西都凝聚在經典書法裡面,不論是以前,現在或將來,人類精神生活的好東西就在那裡。

現代人善於誇大某些感覺,以爲那就是現代精神,並崇拜它,搞一些藝術的造反,也確實是反映現代精神的,但這種現代精神的意義和價值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大有問題。人類是渺小的,它真正值的尊敬的價值也許不多,而這種價值很可能不存在現在或將來,也許就存在於以前。所以,某種意義說,我們尊古是對人類真正意義的回歸,和一種宗教式的崇拜。至於其他如創造性之類的追問就變得沒有意義。

5、造就一個書法大家的程序或學習史的起點肯定是日常書寫,而中間是日常書寫的技術積累,最終是日常書寫達到藝術性的高境界,就是歷代書法大家所達到的水準。

臨摹經驗分享

臨摹經驗分享

6、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達到那種水準?

臨摹大概是現在書法活動中解決此問題的不二法門。(不知古人是否也這樣想,但古人的臨摹的問題情境與我們面臨的肯定不一樣,每個時代的問題情境也不一樣。對古人臨摹問題化些工夫研究會很有意義。)那怎樣的臨摹方式才能最有效呢?我覺得這是我們的焦點問題。

國美經過二十年的教學積累,逐漸已現成一套有效的方法,凡是一到國美學習,必會融入這種技術語境。可能是因爲出了太多的人才,人們就推崇它。實際也證明在國美讀幾年書抵的上社會上學上幾十年的。但任何事物一旦發展爲一種模式,也會漸漸暴露出不好的傾向。國美現在似乎給人一種感覺正在日益繁榮地利用那一套流水線培養越來越多的寫字工具。個性在日益讓位於共性(主要指學習方式的獨特性在銷蝕),這可能是任何體制內的東西都會有這結果。歷史上的學院派最後都是從革命走向保守僵化。

7、一個外國人的眼裡是否是形還是神我不知道。

但書法的形來自與人心裡一種共通的美感和心理同構,而歷代經典是這種東西的積澱結果。也是衡量你的造型的源泉、潛在標準。

8、好,談技術,節奏。

就是速度問題,是形能否準確的極爲重要的環節,一般人都不注意。臨摹的話就看你臨什麼、絕不一樣,個別對待,結合性情選擇。籠統的說,少年時比速度,越快越好,只有快才反映活(即腦袋好用,手聽話),標準是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難的動作,要有意思訓練這個,當然也應該會慢。年紀大了,就比誰能慢下去了。我懷疑少年時不會快寫而老了能慢寫好的人,也懷疑老了還在拼命快寫的人會寫的好。不知你們同意否?

9、關於臨摹的逼真問題。

一般的形似要求是沒人懷疑的。由於人們習慣於用『繼承=創新』、『古-今『、古人--自我』等二元論思考問題,對逼真的程度可能會時刻反思。到底如何算臨摹得像,怎樣的度才算標準呢?答案每人會不同。比如翁志飛的臨摹,其他人已認爲很入古,懷疑他的創作,擔心他太入古,再下去就是奴隸,找不到自己。而他本人卻認爲尚是基礎階段,還差得遠。這種分歧很有意思。

我之所以高度重視翁志飛,是因爲他獨特的思考和感覺方式。況且他在入古這條路上比別人走得更徹底,這不僅僅指他的書法,而是他的整個人----心境和狀態,這從他有意識得排斥某些現代化的東西的行爲中可以看出。他比別人更徹底的原因是敢毅然決絕地把自我的火種掐滅,置之死地而後生。入古在他那裡已成爲自律的事情。別人擔心失去自我,而他怕有自我。他決不理會一般人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他也許覺得沒意義,也許他比任何人想得更通。他的焦點問題很簡單:學趙子昂,多寫小楷,拿好筆,找些適合的工具。這些常人眼裡最簡單,最基礎、最一般的問題在他看來是嚴重的問題、根本的問題。而他能把這些問題一直深化下去

10、臨摹的效果決定於認識,決定於對範本的心理體驗程度。

心理體驗中有個心理篩選問題。人們面對範本,總是注意到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總是看到或選擇其樂於接受的東西,視覺的發現要經過心理的過濾,這就是篩選。

任何人都會存在心理篩選問題,因此任何人在臨摹時都會有局限。好的臨摹應該克服因心理篩選而忽略的信息。臨摹中『視而不見』的情況太多了。

針對被忽略的信息要經過感覺系統的反覆檢驗修正,即培養『修正的眼睛』。很多人臨的不象,不會看(觀察),甚至臨得一塌糊塗還自鳴得意,這不奇怪,只因爲他沒訓練 『修正的眼睛』。關於臨摹問題的心理暗箱是如何操作的我們所知甚少。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4-11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陳忠康先生臨摹五論闡微

陳忠康先生所論臨摹五義,實爲當代書學重要方法論建構。今試爲申說,以明其理法要義。

一、臨摹心理機制論
先生揭示"觀察-體驗-傳遞-反映-落實"五階循環,實發前人所未發。考諸衛恆【四體書勢】言"睹物象以致思",其觀察體驗之說已肇其端;至米芾"無往不收,無垂不縮"乃見心理傳遞之妙。然將臨摹視爲動態試錯系統,實爲現代認知心理學與傳統書論之完美結合。所謂"任何臨摹皆意臨"者,非謂不重形似,恰指主體介入之必然性。趙孟頫日書萬字,正爲此種"修正輪迴"之實踐註腳。

二、形神辯證關係新詮
"形有肉筋血"之說,可溯至蘇軾【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血"。然先生突破形神二元窠臼,指出神采實生於筆墨組織關係之中。觀其臨【蘭亭】墨跡,起收轉折處皆見血肉豐潤,恰證"不同神采對應不同形構"之卓見。昔董其昌臨閣帖不求形似而神采自出,正因深諳此中三昧。

三、傳統話語體系反思
對"形神"概念局限性的剖析,體現方法論自覺。考諸書史,張懷瓘【書斷】已分神妙能三品,然先生指出此乃"描述性語言"而非"分析性工具",實爲重要理論突破。當代書家當如王鐸"不離古、不泥古",在傳統話語中開掘新解。

四、經典價值重估論
"尊古即回歸人類本質"之說,與錢穆"溫情與敬意"論暗合。先生指出現代性焦慮導致的藝術造反如徐渭、傅山輩,雖具時代價值,然經典所蘊"永恆性"方爲書道真諦。此論與白謙慎【傅山的世界】所論可相發明。

五、日常書寫本體論
"日常書寫爲起點"說,直指書法本質。觀顏真卿【祭侄稿】、蘇軾【寒食帖】,皆從實用書寫升華爲藝術經典。先生此論實啟"新帖學"理路,將書法復歸於"人書一體"的生命狀態。

要之,陳氏臨摹論以現象學方法重構傳統書論,其價值不僅在技法層面,更在建立"入古-出古"的認知範式。學者當循此路徑,於經典臨習中體認文化基因,方不負先生金針度人之苦心。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4-17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陳忠康臨摹觀之傳統書學價值】

陳忠康先生所論臨摹五則,實爲當代書壇深具傳統根柢的實踐真知。其說既承清人周星蓮"摹古貴在神遇"之論,又融匯現代心理學視角,於書學臨摹理論頗具開拓意義。今試析其要旨如次:

一、臨摹本體論之重構
陳氏將臨摹解構爲"觀察-體驗-傳遞-反映-修正"的閉環系統,此說暗合【書譜】"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的古訓而更具操作性。其指"任何臨摹都是意臨"的論斷,實乃破除形神二元對立之妙解。昔年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陳說正與此古賢論書血脈相通。其強調逼真臨摹作爲"入古"前提,恰是對晚明以來"尚意"流弊的撥正,回歸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筆墨正道。

二、形神辯證之新詮
陳氏論形神關係頗具創見。其謂"形有肉、筋、血等",實發前人所未發,將抽象形質論落實爲可操作的筆墨要素。此說既承續衛夫人【筆陣圖】"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的傳統品評體系,又暗合現代格式塔心理學"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認知原理。至若"神本不存在"的驚世之語,非是妄言,實乃破除神秘主義書論的科學態度,與包世臣【藝舟雙楫】"形質成而性情見"的實證精神一脈相承。

三、傳統價值之重估
第四則所論尤見功力。陳氏以文化守成主義立場,直指現代書法創新之虛妄。其"尊古即回歸人類本真"的論斷,實爲對康有爲"尊魏卑唐"說的當代回應。昔年沈尹默曾言"書法無新舊,只有雅俗",陳說正是此理的延伸。所謂"創造性追問無意義",非是反對創新,而是強調真正的創造必生於對傳統的深度消化,此與黃賓虹"集大成而自出機杼"的藝道觀不謀而合。

四、實踐方法論啟示
陳氏臨摹論最可貴處,在於將玄妙的書論轉化爲可驗證的實踐體系。其"試錯-修正"模式,實爲對【續書譜】"臨摹之際,毫髮失真則精神頓異"的現代詮釋。觀其臨作,用筆起落間可見【蘭亭】血脈,結字虛實處暗藏米南宮機巧,正是其理論的身體力行。

要之,陳忠康臨摹觀的價值,在於重建了傳統書學的當代話語體系。在"展廳效應"泛濫的今日,這種回歸筆墨本體的思考,恰似一劑醒世良方。昔人云"與古爲徒",陳氏臨摹論正是通往此境的康莊大道。學者若能由此深入,庶幾可窺晉唐門徑而不惑於時風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