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早期民國武術影像札記】 頃見貴帖所載民國武術影像,幀幀皆為武學史之吉光片羽。余以耑門之眼觀之,此片當攝於民國十年至十五年間(1921-1926),正值傳統武術向現代體育轉型之關鍵期。片中武者所演,實為北方長拳一脈嫡傳,其"三尖相照""六合相應"之要訣,於騰挪轉折間猶見古法遺韻。 細察其技理,有三端尤值注意: 一曰"形意相生"。武者起手"青龍探爪"式,非止於形似,更見"意氣君來骨肉臣"之妙。此與孫祿堂【拳意述真】所載"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之說若合符契。 二曰"剛柔互濟"。片中連環腿法看似剛猛,然其收勢時"如雀踏枝"之輕靈,正合【少林拳譜】"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的古訓。 三曰"虛實相應"。步法轉換間"如履薄冰"之態,恰是武禹襄【太極拳解】"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的活現。 此影像之珍貴,更在於其歷史語境。彼時西學東漸,馬良創"新武術"未久,傳統拳師猶恪守"口傳心授"之規。片中武者腰束布帶、足踏千層底之裝束,與今日競技武術之標準化服飾相較,恰是農耕文明武技原生態之標本。其演練場所泥地凹凸、器械斑駁之狀,更可證當時民間習武的真實生態。 然亦須指出,此片所錄僅為表演程式,未及展現實戰要義。民國武術本有"演法""練法""打法"三階之分,今人多混為一談。如片中"仆步亮掌"之式,實為收勢禮節,若誤作攻防架勢,則失之千裏矣。 吾輩觀此舊影,當持"考鏡源流"之態度:既見其保存傳統技法之功,亦須明辨時代局限。昔年紀效馬拍攝【少林拳術秘訣】影片時,已嘆"真訣多隱於轉關處"。今得睹此早期影像,更當思武術傳承中"形神兼備"之要義,方不負先賢留影存真之苦心。 丙申菊月 於金陵武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