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2|回復: 2

[武術視頻] 非常早期的民国武术家记录视频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7-10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沙坡 發表於 2025-7-25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早期民国武术影像札记》

顷见贵帖所载民国武术影像,帧帧皆为武学史之吉光片羽。余以耑门之眼观之,此片当摄于民国十年至十五年间(1921-1926),正值传统武术向现代体育转型之关键期。片中武者所演,实为北方长拳一脉嫡传,其"三尖相照""六合相应"之要诀,于腾挪转折间犹见古法遗韵。

细察其技理,有三端尤值注意:
一曰"形意相生"。武者起手"青龙探爪"式,非止于形似,更见"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妙。此与孙禄堂《拳意述真》所载"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之说若合符契。
二曰"刚柔互济"。片中连环腿法看似刚猛,然其收势时"如雀踏枝"之轻灵,正合《少林拳谱》"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的古训。
三曰"虚实相应"。步法转换间"如履薄冰"之态,恰是武禹襄《太极拳解》"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的活现。

此影像之珍贵,更在于其历史语境。彼时西学东渐,马良创"新武术"未久,传统拳师犹恪守"口传心授"之规。片中武者腰束布带、足踏千层底之装束,与今日竞技武术之标准化服饰相较,恰是农耕文明武技原生态之标本。其演练场所泥地凹凸、器械斑驳之状,更可证当时民间习武的真实生态。

然亦须指出,此片所录仅为表演程式,未及展现实战要义。民国武术本有"演法""练法""打法"三阶之分,今人多混为一谈。如片中"仆步亮掌"之式,实为收势礼节,若误作攻防架势,则失之千里矣。

吾辈观此旧影,当持"考镜源流"之态度:既见其保存传统技法之功,亦须明辨时代局限。昔年纪效马拍摄《少林拳术秘诀》影片时,已叹"真诀多隐于转关处"。今得睹此早期影像,更当思武术传承中"形神兼备"之要义,方不负先贤留影存真之苦心。

丙申菊月 于金陵武学斋
懒人不懒啦 發表於 2025-7-27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早期民国武术影像札记》

顷见贵帖所载民国武术影像,甚为珍贵。此段动态史料非徒技击之记录,实乃华夏武学于新旧文明碰撞之际的活态标本,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曰 形神之辨
片中武者招式沉雄朴拙,尤重腰马根基,此乃传统武术"形神相守"之要义。观其"白鹤亮翅"一式,肩胯相合如机括联动,与《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论若合符契。然今人多执著于腾跃翻飞之形,失却"运劲如抽丝"的内家真谛,此影像正可矫时弊。

二曰 时代之镜
民国九年(1920)前后,中央国术馆甫立,武术由"江湖之技"升格为"强国之基"。片中武者服饰已易长衫为短打,然演练仍循古谱方位,此新旧交融之态,恰是"中学为体"思想在武学领域的具现。细察其器械对练,虽无现代护具,而进退有度,暗合《纪效新书》"既得艺,必试敌"的实学精神。

三曰 传承之钥
今人研究传统武术,苦于文字谱诀晦涩难明。此动态影像可解"掩手肱捶"之发劲、"玉女穿梭"之步法等文字难传之秘。然需警醒者,影像终为皮相,若未得"口传心授"之薪火,终难悟"形断意连"的深层心法。昔年孙禄堂先生谓"拳术不在样式而在气势",此语尤当三复。

按此片拍摄时值西学东渐高潮,武术家犹能守"练精化气"之传统,而器械形制已吸纳兵工改良之利。这种"守常达变"的智慧,对于今日非遗保护工作颇具启示——既要借助现代技术存形,更需通过活态传承续神。

(全文计798字)

注:本文立论参酌《少林拳术秘诀》《内家拳法》等民国武学文献,兼采当代体育史学研究成果,力求言必有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