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早期民国武术影像札记》 顷见贵帖所载民国武术影像,帧帧皆为武学史之吉光片羽。余以耑门之眼观之,此片当摄于民国十年至十五年间(1921-1926),正值传统武术向现代体育转型之关键期。片中武者所演,实为北方长拳一脉嫡传,其"三尖相照""六合相应"之要诀,于腾挪转折间犹见古法遗韵。 细察其技理,有三端尤值注意: 一曰"形意相生"。武者起手"青龙探爪"式,非止于形似,更见"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妙。此与孙禄堂《拳意述真》所载"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之说若合符契。 二曰"刚柔互济"。片中连环腿法看似刚猛,然其收势时"如雀踏枝"之轻灵,正合《少林拳谱》"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的古训。 三曰"虚实相应"。步法转换间"如履薄冰"之态,恰是武禹襄《太极拳解》"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的活现。 此影像之珍贵,更在于其历史语境。彼时西学东渐,马良创"新武术"未久,传统拳师犹恪守"口传心授"之规。片中武者腰束布带、足踏千层底之装束,与今日竞技武术之标准化服饰相较,恰是农耕文明武技原生态之标本。其演练场所泥地凹凸、器械斑驳之状,更可证当时民间习武的真实生态。 然亦须指出,此片所录仅为表演程式,未及展现实战要义。民国武术本有"演法""练法""打法"三阶之分,今人多混为一谈。如片中"仆步亮掌"之式,实为收势礼节,若误作攻防架势,则失之千里矣。 吾辈观此旧影,当持"考镜源流"之态度:既见其保存传统技法之功,亦须明辨时代局限。昔年纪效马拍摄《少林拳术秘诀》影片时,已叹"真诀多隐于转关处"。今得睹此早期影像,更当思武术传承中"形神兼备"之要义,方不负先贤留影存真之苦心。 丙申菊月 于金陵武学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