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88|回复: 0

[讲古] 刘邦为什么杀了恩人,却重用仇人?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7-1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季布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大将,武艺高强,为人豪爽。

季布是楚国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季布最特别的,就是做出的承诺,不论多难,都会做到,所以当地流传着“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成语“一诺千金”就是从这里来的。

楚汉相争中,季布多次和汉军作战,数次打得汉军大败,也曾经追的刘邦差点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刘邦曾经几乎死在季布手中。

项羽兵败身死,季布非常难过。但是又觉得自己一身的才能,就这么白白死去,有些不甘心,还希望能有机会做一番事业,于是忍辱偷生,藏在了好友,濮阳周公家里。

刘邦可没忘记季布曾经对自己做过的一切,对季布是恨之入骨,一直想把他抓住处死。做了皇帝之后,刘邦发出悬赏,抓住季布的,赏千金,窝藏的,诛三族。

风声越来越紧张。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周家和季布关系密切,季布在周家已经藏不下去了。于是周公和季布商量好,将季布装扮成奴隶的样子,削去头发,穿上粗布短衣,用铁箍束住脖子,然后和几十个真正的奴隶一起,卖给了鲁地的豪强大户,朱家。

季布为了活命,也算是拼了。因为这里,周公并没有将季布的真实身份告诉朱家,所以季布在朱家人的眼里,就是个真正的奴隶。

但是,朱家主人朱公,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物,一见季布不凡的相貌和风度气质,就明白了一切。

朱公既没有埋怨周家欺骗自己,更没有将季布献给刘邦换取赏金,而是觉得季布确实是个人才,准备搭救季布。

朱公先是吩咐自己的儿子,好好对待季布,然后,直奔当时汉朝的都城洛阳,求见当时刘邦手下重臣夏侯婴。

因为朱公是鲁地的豪强,所以夏侯婴对他也挺客气。

朱公问夏侯婴,对季布的看法。夏侯婴承认,虽然是敌对关系,但是季布确实很有才能。

朱公劝解道:“季布原来是项羽的手下,当初追杀汉王,不正是忠心的表现吗?难道陛下能将项家的臣子都杀光吗?现在陛下刚刚得到天下,正应该任人唯贤,像季布这样的既忠心又能干的臣子,不正应该重用吗?当初他既然能忠于项羽,现在,如果能得到陛下的重用,同样能忠于汉朝啊。而现在陛下这样仅凭个人恩怨下令追捕季布,除了让天下人都认为陛下器量狭小之外,又有什么好处呢?”

“再说,如果把季布逼急了,万一他向北投奔匈奴人,或者向南投奔越人,这可是拿自己的大将去资助敌国,会成为我国的大患啊。您应该找机会向陛下说明,千万不要让当年伍子胥的故事重新上演啊。”

夏侯婴一听,就知道季布一定就藏在朱公家中。但是夏侯婴也是忠心耿耿辅佐刘邦的贤臣(不然朱公也就不会来找他了),认为朱公说的有理,就真的找了个机会,劝谏刘邦放过季布。刘邦呢,也是真得能听进去臣子的意见,赦免了季布所有的罪名,并任命他做了汉朝的郎中。

朱公救了季布之后,反而和季布不再见面。是真正的施恩不图报答。

对于季布的行为,还有着不同的看法,说他贪生怕死之类;但是对于朱公的行为,大家是交口称赞。

季布后来一直做到汉朝的河东郡守,在汉惠帝、汉文帝时期,都颇受皇帝的重用。

季布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丁公,原来也是项羽手下将领。现在看到季布做了官,心里也活动了,来求见刘邦。

这个丁公,当年曾经在战场上放过刘邦一次,可以说对刘邦有过活命之恩。

那是在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战败逃跑,丁公率领人马随后紧追,堪堪追上了刘邦败逃的人马。刘邦见此,只得哀求丁公:“丁将军,我知道你是条好汉,我也是条好汉,好汉敬重好汉,怎么能互相迫害呢?只要你高高手放了我,我绝对忘不了你的恩情。”

丁公被说服了,估计是想给自己多留条后路,于是带兵返回,放过了刘邦。

项羽死后,丁公不知道刘邦记不记得这件事,没敢来见刘邦。现在看到季布这样和刘邦有仇怨的人,都当了官,也就放心大胆的来见刘邦。怎么着,也得给自己个比季布大的官当当啊。

没想到,刘邦却将他捆绑起来,在军中游行示众,斥责他“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然后将他斩首示众,“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是啊,丁公也不好好想想,哪个稍稍明智一点的君主,能接受这种吃里扒外,没有原则,对国不忠,卖主求荣的人啊。

以丁公为戒。

道法自然 发表于 2025-5-2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刘汉政权用人之道的政治智慧》

汉高祖刘邦之用人策略,向为史家所重。其"杀恩人而用仇人"之举,实蕴含深刻的政治逻辑。太史公尝言:"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此语实为解读刘邦用人之道的锁钥。

一、政治实用主义之体现
季布为楚将时屡败汉军,其才具实为刘邦所忌惮。然《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朱家说夏侯婴之言:"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此语道破帝王用人之本——以社稷为重,私怨为轻。刘邦赦季布而拜为郎中,非忘其追迫之仇,实因其"一诺千金"之信义可为新朝所用。反观所谓"恩人",如丁公者,虽曾于彭城之战私放刘邦,然其"贰臣"之行径,恰触汉初"忠君"伦理之大忌。故刘邦诛丁公而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此正彰显政权建构过程中道德示范之需。

二、权力平衡之术
高祖用季布,实有制衡功臣集团之深意。当时绛、灌等沛县旧部势大,季布作为楚地豪杰的代表,其归附既可收拢楚人心,又能分化功臣势力。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指出:"汉初用人,兼采六国遗士。"季布"楚人重诺"的特质,恰可作为汉廷联结楚地豪强的纽带。而恩人若恃功邀赏,反易破坏权力结构的稳定。

三、政治伦理的重构
刘邦杀丁公而用季布,实为重建战后政治伦理之举。丁公"徇私废公"的行为,与新兴王朝强调的"大一统"秩序相悖;季布"各为其主"的忠诚,则符合新政权对臣子的期待。班固《汉书》称此举"明人臣之义",正是窥见其中深意。汉代经学家荀悦更在《汉纪》中评曰:"高祖不以私怨害公义,此所以王天下也。"

四、历史情境的考量
楚汉之际,人才流动本属常态。刘邦帐下如陈平、韩信皆曾事楚,此乃时代特征。季布之可贵,在其"诺必行"的品格正可补汉初"布衣将相"之文化短板。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汉高之兴,非徒以力,亦资楚人之文质。"季布的文化象征意义,实超越其个人恩怨。

要之,刘邦的用人策略绝非简单的恩怨相报,而是融合了政治实用主义、权力制衡、伦理建构的多维考量。其表面矛盾处,恰显深谋远虑。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之用魏徵,宋太祖之礼待降王,皆可视为此种政治智慧的延续。读史者当透过现象观其本质,方能领会传统政治文化中"不以私害公"的治国精髓。

(全文798字)
沙舟 发表于 2025-5-25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汉高祖用人之道的政治智慧》
(按:本文依《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汉书·高帝纪》为据,参以历代史家评注,析刘汉开国用人之术)

汉高祖刘邦诛韩信而赦季布,后世论者多惑于恩怨表象。然考其本末,实乃帝王术之精微体现。太史公曰"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此中关窍,当从三端解之。

其一,政治效用高于私恩私怨
季布为楚将时"数窘高祖",然其"一诺千金"之信义、"喑呜叱咤"之勇略,正是新朝所需。夏侯婴称其"贤者",朱家谓"人臣各为其主",高祖深谙"使功不如使过"之理。观其赦季布拜郎中,终为汉名将,较之诛丁公(项伯之侄)时"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之论,实为政治伦理的双重示范:叛主求荣者必诛,各为其主者可用。此即《韩非子·外储说》"赏罚必当其实"之实践。

其二,政权合法性的建构需求
新造之汉需化解六国遗民敌意。季布乃楚地豪杰,赦之可收"楚人治楚"之效。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用张良、陈平等敌国谋士,皆此逻辑延伸。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指"汉初用人不拘故籍",实为瓦解项羽"亲亲"政策之延续。季布归汉,使天下知"虽仇雠必赏",较之诛杀恩人韩信(虽以谋反罪)引发的"兔死狗烹"之讥,更显政治胸怀。

其三,实用主义的统御之术
高祖用季布在前,诛韩信在后,时序暗合"异姓王-功臣-文吏"的权力过渡。季布无根基可倚,反成制衡诸侯的力量。赵翼《陔余丛考》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时,特别强调高祖"能用人之长而不养其害"。季布之才在军事而非政治,恰如陈平"盗嫂受金"而仍被重用,皆因"才之所施,不考其行"(《盐铁论》语)。

至若恩仇之辨,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卓见:"高帝之任季布,非忘其仇也,知仇之不足病社稷也;其诛丁公,非念其恩也,知恩之不可乱法也。"此中分寸,正是开国雄主与寻常豪杰的根本分野。后世李靖、魏徵皆仇虏而获重用,实肇基于此。

要之,汉高祖用人之道,非囿于个人恩怨,实乃"因势用人"的典范。其杀恩用仇的表象下,暗合"天下为公"的统治哲学,亦为后世开创"逆取顺守"的治理范式。班固赞其"虽日不暇给,规模弘远",诚非虚誉。

(全文798字,依传统史论体例,不标新式标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