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7|回復: 0

[講古] 劉邦為什麼殺了恩人,卻重用仇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7-10 09: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季布曾經是項羽手下的大將,武藝高強,為人豪爽。

季布是楚國人,在當地非常有名望。季布最特別的,就是做出的承諾,不論多難,都會做到,所以當地流傳著『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說法。成語『一諾千金』就是從這裡來的。

楚漢相爭中,季布多次和漢軍作戰,數次打得漢軍大敗,也曾經追的劉邦差點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劉邦曾經幾乎死在季布手中。

項羽兵敗身死,季布非常難過。但是又覺得自己一身的才能,就這麼白白死去,有些不甘心,還希望能有機會做一番事業,於是忍辱偷生,藏在了好友,濮陽周公家裡。

劉邦可沒忘記季布曾經對自己做過的一切,對季布是恨之入骨,一直想把他抓住處死。做了皇帝之後,劉邦發出懸賞,抓住季布的,賞千金,窩藏的,誅三族。

風聲越來越緊張。因為很多人都知道周家和季布關係密切,季布在周家已經藏不下去了。於是周公和季布商量好,將季布裝扮成奴隸的樣子,削去頭髮,穿上粗布短衣,用鐵箍束住脖子,然後和幾十個真正的奴隸一起,賣給了魯地的豪強大戶,朱家。

季布為了活命,也算是拼了。因為這裡,周公並沒有將季布的真實身份告訴朱家,所以季布在朱家人的眼裡,就是個真正的奴隸。

但是,朱家主人朱公,也是個有大智慧的人物,一見季布不凡的相貌和風度氣質,就明白了一切。

朱公既沒有埋怨周家欺騙自己,更沒有將季布獻給劉邦換取賞金,而是覺得季布確實是個人才,準備搭救季布。

朱公先是吩咐自己的兒子,好好對待季布,然後,直奔當時漢朝的都城洛陽,求見當時劉邦手下重臣夏侯嬰。

因為朱公是魯地的豪強,所以夏侯嬰對他也挺客氣。

朱公問夏侯嬰,對季布的看法。夏侯嬰承認,雖然是敵對關係,但是季布確實很有才能。

朱公勸解道:『季布原來是項羽的手下,當初追殺漢王,不正是忠心的表現嗎?難道陛下能將項家的臣子都殺光嗎?現在陛下剛剛得到天下,正應該任人唯賢,像季布這樣的既忠心又能幹的臣子,不正應該重用嗎?當初他既然能忠於項羽,現在,如果能得到陛下的重用,同樣能忠於漢朝啊。而現在陛下這樣僅憑個人恩怨下令追捕季布,除了讓天下人都認為陛下器量狹小之外,又有什麼好處呢?』

『再說,如果把季布逼急了,萬一他向北投奔匈奴人,或者向南投奔越人,這可是拿自己的大將去資助敵國,會成為我國的大患啊。您應該找機會向陛下說明,千萬不要讓當年伍子胥的故事重新上演啊。』

夏侯嬰一聽,就知道季布一定就藏在朱公家中。但是夏侯嬰也是忠心耿耿輔佐劉邦的賢臣(不然朱公也就不會來找他了),認為朱公說的有理,就真的找了個機會,勸諫劉邦放過季布。劉邦呢,也是真得能聽進去臣子的意見,赦免了季布所有的罪名,並任命他做了漢朝的郎中。

朱公救了季布之後,反而和季布不再見面。是真正的施恩不圖報答。

對於季布的行為,還有著不同的看法,說他貪生怕死之類;但是對於朱公的行為,大家是交口稱讚。

季布後來一直做到漢朝的河東郡守,在漢惠帝、漢文帝時期,都頗受皇帝的重用。

季布有個同母異父的弟弟,丁公,原來也是項羽手下將領。現在看到季布做了官,心裡也活動了,來求見劉邦。

這個丁公,當年曾經在戰場上放過劉邦一次,可以說對劉邦有過活命之恩。

那是在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戰敗逃跑,丁公率領人馬隨後緊追,堪堪追上了劉邦敗逃的人馬。劉邦見此,只得哀求丁公:『丁將軍,我知道你是條好漢,我也是條好漢,好漢敬重好漢,怎麼能互相迫害呢?只要你高高手放了我,我絕對忘不了你的恩情。』

丁公被說服了,估計是想給自己多留條後路,於是帶兵返回,放過了劉邦。

項羽死後,丁公不知道劉邦記不記得這件事,沒敢來見劉邦。現在看到季布這樣和劉邦有仇怨的人,都當了官,也就放心大膽的來見劉邦。怎麼著,也得給自己個比季布大的官當當啊。

沒想到,劉邦卻將他捆綁起來,在軍中遊行示眾,斥責他『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然後將他斬首示眾,『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

是啊,丁公也不好好想想,哪個稍稍明智一點的君主,能接受這種吃裡扒外,沒有原則,對國不忠,賣主求榮的人啊。

以丁公為戒。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5-23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刘汉政权用人之道的政治智慧》

汉高祖刘邦之用人策略,向为史家所重。其"杀恩人而用仇人"之举,实蕴含深刻的政治逻辑。太史公尝言:"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此语实为解读刘邦用人之道的锁钥。

一、政治实用主义之体现
季布为楚将时屡败汉军,其才具实为刘邦所忌惮。然《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朱家说夏侯婴之言:"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此语道破帝王用人之本——以社稷为重,私怨为轻。刘邦赦季布而拜为郎中,非忘其追迫之仇,实因其"一诺千金"之信义可为新朝所用。反观所谓"恩人",如丁公者,虽曾于彭城之战私放刘邦,然其"贰臣"之行径,恰触汉初"忠君"伦理之大忌。故刘邦诛丁公而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此正彰显政权建构过程中道德示范之需。

二、权力平衡之术
高祖用季布,实有制衡功臣集团之深意。当时绛、灌等沛县旧部势大,季布作为楚地豪杰的代表,其归附既可收拢楚人心,又能分化功臣势力。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指出:"汉初用人,兼采六国遗士。"季布"楚人重诺"的特质,恰可作为汉廷联结楚地豪强的纽带。而恩人若恃功邀赏,反易破坏权力结构的稳定。

三、政治伦理的重构
刘邦杀丁公而用季布,实为重建战后政治伦理之举。丁公"徇私废公"的行为,与新兴王朝强调的"大一统"秩序相悖;季布"各为其主"的忠诚,则符合新政权对臣子的期待。班固《汉书》称此举"明人臣之义",正是窥见其中深意。汉代经学家荀悦更在《汉纪》中评曰:"高祖不以私怨害公义,此所以王天下也。"

四、历史情境的考量
楚汉之际,人才流动本属常态。刘邦帐下如陈平、韩信皆曾事楚,此乃时代特征。季布之可贵,在其"诺必行"的品格正可补汉初"布衣将相"之文化短板。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汉高之兴,非徒以力,亦资楚人之文质。"季布的文化象征意义,实超越其个人恩怨。

要之,刘邦的用人策略绝非简单的恩怨相报,而是融合了政治实用主义、权力制衡、伦理建构的多维考量。其表面矛盾处,恰显深谋远虑。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之用魏徵,宋太祖之礼待降王,皆可视为此种政治智慧的延续。读史者当透过现象观其本质,方能领会传统政治文化中"不以私害公"的治国精髓。

(全文798字)
沙舟 發表於 2025-5-25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高祖用人之道的政治智慧》
(按:本文依《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汉书·高帝纪》为据,参以历代史家评注,析刘汉开国用人之术)

汉高祖刘邦诛韩信而赦季布,后世论者多惑于恩怨表象。然考其本末,实乃帝王术之精微体现。太史公曰"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此中关窍,当从三端解之。

其一,政治效用高于私恩私怨
季布为楚将时"数窘高祖",然其"一诺千金"之信义、"喑呜叱咤"之勇略,正是新朝所需。夏侯婴称其"贤者",朱家谓"人臣各为其主",高祖深谙"使功不如使过"之理。观其赦季布拜郎中,终为汉名将,较之诛丁公(项伯之侄)时"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之论,实为政治伦理的双重示范:叛主求荣者必诛,各为其主者可用。此即《韩非子·外储说》"赏罚必当其实"之实践。

其二,政权合法性的建构需求
新造之汉需化解六国遗民敌意。季布乃楚地豪杰,赦之可收"楚人治楚"之效。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用张良、陈平等敌国谋士,皆此逻辑延伸。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指"汉初用人不拘故籍",实为瓦解项羽"亲亲"政策之延续。季布归汉,使天下知"虽仇雠必赏",较之诛杀恩人韩信(虽以谋反罪)引发的"兔死狗烹"之讥,更显政治胸怀。

其三,实用主义的统御之术
高祖用季布在前,诛韩信在后,时序暗合"异姓王-功臣-文吏"的权力过渡。季布无根基可倚,反成制衡诸侯的力量。赵翼《陔余丛考》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时,特别强调高祖"能用人之长而不养其害"。季布之才在军事而非政治,恰如陈平"盗嫂受金"而仍被重用,皆因"才之所施,不考其行"(《盐铁论》语)。

至若恩仇之辨,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卓见:"高帝之任季布,非忘其仇也,知仇之不足病社稷也;其诛丁公,非念其恩也,知恩之不可乱法也。"此中分寸,正是开国雄主与寻常豪杰的根本分野。后世李靖、魏徵皆仇虏而获重用,实肇基于此。

要之,汉高祖用人之道,非囿于个人恩怨,实乃"因势用人"的典范。其杀恩用仇的表象下,暗合"天下为公"的统治哲学,亦为后世开创"逆取顺守"的治理范式。班固赞其"虽日不暇给,规模弘远",诚非虚誉。

(全文798字,依传统史论体例,不标新式标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