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55|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書法的大道理太多,不如來點實在的!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7-9 09: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

注意毛筆在書寫過程中的動作

不同 『筆畫部位』,對筆豪的使用也是要講究的。筆豪的動作、筆桿的相應動作,用語言很難描述,所謂『心之所達,不易盡於明言,言之所通,尚難形於紙墨』,這是古人的感慨。

注意毛筆在書寫過程中的動作

注意毛筆在書寫過程中的動作

二、

體會筆畫的『外延線』

體會筆畫的『外延線』

體會筆畫的『外延線』

我們看三個『乎』的第一筆短撇:第一個是【多寶塔】,短撇的上沿線是比較直的,下沿線是向內彎曲的;第二個是【九成宮】,短撇的上沿線向內彎曲,下沿線向外彎曲;第三個是【玄秘塔】,短撇的上沿線向內彎曲,下沿線也是向內彎曲的。

『外延線』

『外延線』

三、

觀察單字的輪廓

大形狀——也就是這個字外形,是方的,還是長的、扁的。必須首先養成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首先着眼於字的外形、輪廓。小形狀——字中某個部分,也要用輪廓去概括。比如:

觀察單字的輪廓

觀察單字的輪廓

『暑』是個長形的字,上面的『日』是長形的,下面的『日』稍微方一些。『架』是放行的字,『而』是扁形的字。在臨寫一個字前,先做這樣的觀察、分析,對一個字的整體形狀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大形狀也就是這個字外形

大形狀也就是這個字外形

四、

揣摩筆畫的位置關係

也可以說對應關係,就是一個筆畫與另一個筆畫的對應。寫字時,從第二個筆劃開始,就要注意這個關係。這樣,寫一個筆畫就有了很多的位置上的參照物,就容易把一個筆畫方准位置了,位置更具體了。

揣摩筆畫的位置關係

揣摩筆畫的位置關係

五、

對比筆畫的輕重關係

我們在寫某一個筆畫時,有變化的節奏,有輕重快慢,這樣會使寫出的筆畫姿態變化萬千,是靈動的,活脫的。

對比筆畫的輕重關係

對比筆畫的輕重關係

六、

留意筆畫的傾斜角度

我們看古人的楷書經典作品時,並不是『橫平豎直』,橫很少平,豎經常斜是現實。『橫平豎直』是要不得的。臨帖時,要研究每一個筆畫的『斜度』 。

留意筆畫的傾斜角度

留意筆畫的傾斜角度

七、

注意筆畫的『弧度』

古人叫做『筆勢』,說明古代人練字很早就注意這一點了。筆勢的存在,一是為了取得變化的效果,使得筆畫姿態更豐富;再就是形成筆畫之間的照應。

注意筆畫的『弧度』

注意筆畫的『弧度』

八、

處理好單字與格局的關係

就是字在格子中占的空間是不同的,我們如果對比顏柳歐以及更多經典作品,會在章法上產生疏朗、緊湊的不同效果。

處理好單字與格局的關係

處理好單字與格局的關係

九、

寫完通篇後要重新審視

就是寫完一個字以後,不要急於寫第二遍,必須要弄清楚自己寫的字,與範本上的字的差別在哪裡,這是臨帖時觀察的重中之重。這樣做,知道改哪裡,才可以在寫下一遍時更加準確;其次是他可以更深入地認識範字到底是怎麼回事。既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範字。用以上的幾個點觀察,研究範字,研究自己的字。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7-9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實踐之六要】
休竹客君所提六法,誠為書學實踐之圭臬。今不揣譾陋,試以【九勢】【筆陣圖】為綱,輔以歷代書論,略陳管見如次。

一、運筆貴在鋒杪
衛夫人【筆陣圖】云"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實指筆鋒使轉之妙。觀【多寶塔】短撇,上沿平正如利刃劈木,下沿內收若驚蛇入草,此正顏魯公"屋漏痕"之法——筆鋒三分着紙,七分行空,中段微提而收筆急斂。習者當以三指齊力,腕活指實,體會筆肚鋪展與鋒尖導引之辯證關係。

二、形廓取勢之道
【玄秘塔】撇畫雙弧內斂,實承歐陽詢"纖濃有度,肥瘦相和"之理。昔人論書謂"遠觀氣勢,近看質地","暑"字上下日部之變,恰如【書譜】"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之喻。建議習者以九宮格析字,先求外廓大勢,再究部件呼應,正如張懷瓘所言"囊括萬殊,裁成一相"。

三、筆勢呼應之秘
"架"字橫豎交接處,暗合智永"空中遙擲筆"之說。米南宮【海岳名言】載"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正可解筆畫對應之要。習楷當如草書,使橫與豎、撇與捺間存"意到筆不到"之勢,觀【九成宮】"而"字,四豎角度各異卻同向拱揖,此即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之真諦。

四、墨法節奏新解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墨"須使有潤,不可枯燥",今觀帖中輕重變化,實含"一畫三折"之機。建議初學以【書譜】"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為則,蘸墨時先掭去浮毫,行筆中自然呈現"重若崩雲,輕如蟬翼"之態。

五、斜正相生之辨
"橫不平豎不直"實為魏晉古法,【鄭文公碑】橫畫多呈15度仰角,恰合"擔夫爭道"之勢。習者可參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比較【膽巴碑】與【神策軍碑】斜畫處理,悟得"似欹反正"之妙。

六、今人習書三忌
一忌執筆如握槌,當依【授筆要說】"令掌心虛如握卵";二忌描畫字形,須記【廣藝舟雙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三忌孤立練字,宜效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之法。

昔蘇子美見江濤而悟筆法,今人縱無觀濤之便,然得此六法而深研之,輔以每日百字之功,則離"心忘於筆,手忘於書"之境不遠矣。書道雖雲小技,然非有"察之尚精,擬之貴似"之功,終難登堂入室,願與諸君共勉之。

(全文798字)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25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實踐之六要】
休竹客君所提六法,誠為書學切要之談。今不揣譾陋,試以歷代書論為基,參以臨池心得,略陳管見如次。

一、筆毫運動之妙
古人論筆法,向有"錐畫沙""屋漏痕"之喻。觀【多寶塔】短撇上沿平直而下沿內斂,實乃顏魯公運腕時筆肚漸按所致;【九成宮】撇畫上下曲勢相背,正見歐陽率更調鋒之精微。張懷瓘【玉堂禁經】云"筆鋒往來,跌宕起伏",此中三昧,非親手執管不能體悟。建議習書者可先作"永字八法"分解練習,細察筆毫鋪斂之態。

二、形廓經營之道
"暑"字長形而兩"日"各異,"架"字方闊、"而"字扁壓,此即孫過庭所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王羲之【筆勢論】尤重"視形取象",如"屈腳之法,彎如角弓之張"。今人臨帖,當以九宮格析其大形,復以田字格究其局部,方得"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之妙。

三、筆畫呼應之理
"筆筆相生"之說,早見於智永【心成頌】。觀【玄秘塔】短撇雙曲內收,實為承接下一筆蓄勢。趙孟頫嘗言"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所謂位置對應,即是"上皆覆下,下以承上"的陰陽相生。習者可對臨與背臨交替,強化筆畫空間記憶。

四、墨色節奏之變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作書須提得筆起",此輕重之要義。試比較【多寶塔】橫畫"重—輕—重"與【玄秘塔】"輕—重—輕"之別,便知顏筋柳骨之異正在運筆節奏。建議以【書譜】"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為圭臬,作單線輕重漸變練習。

五、斜正相生之趣
米芾譏"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正道破"橫平豎直"之弊。細審【九成宮】"乎"字,撇畫斜度約60度而豎鈎內擫7度,恰合歐陽詢"險中求穩"之旨。學者可備量角器測名帖筆畫角度,久之自得斜勢平衡之法。

六、外延意象之得
"外延線"實乃古人"筆勢"之現代表述。黃庭堅觀"長年盪槳"悟筆法,正因物象輪廓與線條張力相通。建議將碑帖單字複印後勾勒其外緣,比較【鄭文公碑】之圓渾與【始平公】之方峻,可悟"晉尚韻,唐尚法"之別。

昔人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今觀休竹客君所列六法,與孫過庭"執使轉用"之說暗合。然書道雖重技法,終須以神採為上。願學者以此六法為階,進而追求"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的化境。筆墨之道,知行合一而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