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20|回覆: 0

[詩詞賞析] 杜甫詩秋興全文賞析·其三千家

[複製鏈接]
+
何新文史 發表於 2018-7-8 15: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古詩新解·杜甫秋興其三·千家

杜甫【秋興】

杜甫【秋興】

杜甫秋興八首其三 千家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杜甫秋興其三·千家 譯文

千家萬戶靜靜地沉浸在朝暉中,

我每天靜坐江樓上看着青翠的山峰

夜宿的漁人泛舟在江中信意漂游,

清秋時節燕子還在天上自由飛飛

漢朝匡衡向皇帝直諫,淡看功名利祿

劉向講授經學,其深心與所講卻完全不同

當年我那些老同學如今卻都已飛黃騰達——

想長安城外的五陵上,

有多少輕裘、肥馬人正在得意馳騁!

杜甫秋興其三·千家 注釋

第一首寫暮色,第二首寫夜色,這是第三首,寫朝暉。

1、翠微是山色,環樓皆山,如置身山色之中,故曰坐翠微。天天如此,極寫寂寞無聊。

錢註:漁人延緣荻葦,攜家嘯歌,羈旅之客,殆有弗如。還泛泛者,亦羨之之詞也。九辯曰:『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寞而無聲。已則繫舟伏枕,而燕乃下上辭歸,飛翔促數,攬余心焉。曰故飛飛者,惱亂之詞,亦觸遷也。』

秋分燕子當南歸,現在它卻不急於歸,偏要在客人面前飛來飛去,好象故意嘲笑客人無家可歸似的,故覺其可厭。『夔府詠懷』詩云『侷促看秋燕!』可與此句互參。

3、二句借古為喻,是江樓獨坐時的心事。【漢書匡衡傳】:元帝初,衡數上疏陳便宜,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又【二劉父子傳】:『宣帝令向講論五經於石渠,成帝即位,詔向領校中五經秘書。』

杜甫左拾遺任上,曾上疏救房烈琯遭到皇帝貶斥,故以抗疏之匡衡自比。

杜甫出身士族,故以傳經之劉向自比。

4、漢長安有五陵: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漢徙豪傑名家於諸陵,故五陵為豪俠所聚。

5、【論語雍也篇】:『赤之適於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自』輕肥,自字是『共』字的反義詞。

(2016-06-22)

謝謝閱讀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6-22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興八首·其三】深層意蘊發微

杜甫【秋興八首】乃七律聖手晚年力作,其三章法尤見匠心。此詩以"千家山郭"起興,實則以空間之靜觀折射時間之流動,朝暉中的山郭愈顯靜謐,愈反襯詩人內心的波瀾。錢注所謂"極寫寂寞無聊",尚未抉發其中三昧。細味"日日"二字,非僅狀時間之綿延,更暗含【離騷】"日月忽其不淹"的焦慮,坐翠微之"坐",實為【莊子】"坐忘"之變奏,乃詩人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具象化。

中二聯物象選擇極具深意。"漁人泛泛"用【楚辭·漁父】典,暗喻詩人"不能變心而從俗"的困境;"燕子飛飛"化用【九辯】,然杜詩特著"故"字,將自然物象人格化,使客觀景物成為主觀情感的投射載體。此非單純"惱亂之詞",實為【詩經】"燕燕於飛"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燕之自由恰反襯人之拘束,物我對照間盡顯生命困境。

頸聯用典尤見功力。匡衡抗疏事見【漢書】,然杜詩著"功名薄"三字,將歷史敘事轉化為價值判斷;劉向傳經典出【七略】,"心事違"之嘆實為對經學理想與現實政治矛盾的深刻反思。此二句非簡單自況,乃通過歷史鏡像構建雙重自我:作為諫臣的杜甫與作為學者的杜甫,二者在"薄"與"違"的張力中,完成對士人命運的哲學觀照。

尾聯"五陵衣馬"之嘆,表面用【論語】典,實則暗含【史記·貨殖列傳】的批判意識。"自輕肥"之"自",非僅與"共"相對,更揭示出盛唐向中唐轉型時期的價值顛倒。同學少年的顯達與詩人的困頓形成強烈反差,然在"自"字的冷峻觀照下,這種反差恰恰成為對功名富貴的終極消解。杜詩至此,已超越個人遭際的慨嘆,上升為對士人群體命運的深刻洞察。

要之,此詩以朝暉起興,以典故作結,中間貫穿着物我互鑒的歷史沉思。在看似平靜的景物描寫背後,涌動的是詩人對生命意義、歷史價值的終極追問。王嗣奭【杜臆】評此詩"言外有意,意外有神",可謂的論。今人讀杜,當透過文字表象,把握其"沉鬱頓挫"背後的精神脈絡,方不負詩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苦心。
呂服 發表於 2025-7-19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秋興八首·其三】深層意蘊發微

杜甫【秋興八首】其三以"千家山郭靜朝暉"起興,實為夔州孤寂心境之投射。此詩表面寫景,內蘊深沉,需從三個層面解其真味:

一、時空錯位的視覺建構
"坐翠微"非實景描摹,乃詩人將終南山"翠微宮"意象移植夔州。錢謙益注"環樓皆山"未達根本,實為長安記憶在異鄉的復現。朝暉中的靜穆與漁燕的動感形成張力,"信宿"二字暗含【詩經·九罭】"公歸不復"之典,喻指自身漂泊無依。清秋燕子"故飛飛",非單純惱亂之詞,實暗用【楚辭·招魂】"燕翩翩其辭歸"意象,構成"客留燕歸"的反諷結構。

二、經學隱喻的雙重解構
匡衡、劉向之典非簡單自況。漢元帝時匡衡以【詩經】諫政,恰與杜甫疏救房琯事形成互文。然"功名薄"三字顛覆傳統註疏,實指肅宗朝經學價值的崩解。劉向校書天祿閣與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構成"傳經"與"實務"的悖論。王嗣奭【杜臆】謂"心事違"乃"經術與世務扞格"之嘆,深得杜旨。

三、五陵少年的符號學闡釋
末聯"輕肥"之諷,需置於唐代服色制度中考量。唐制:五品以上服緋,三品以上服紫。"衣馬輕肥"實寫安史之亂後服章制度的僭越。朱鶴齡注引【漢書·地理志】僅及表象,未察杜甫暗用【後漢書·馬援傳】"車如流水馬如龍"典,以漢喻唐,揭露新貴們的驕奢。所謂"同學少年",特指乾元年間依附李輔國的新進官僚,與【麗人行】"慎莫近前丞相嗔"同一機杼。

此詩藝術特質尤在"靜觀"與"躁動"的辯證統一:朝暉之靜對照燕飛之動,功名之虛對照衣馬之實。黃生【杜詩說】謂"八首如一篇",此首實為組詩從自然觀照向歷史反思的轉折點。今人解讀當超越傳統"忠憤說",在盛唐向中唐轉型的歷史語境中,把握詩人對儒學政治化困境的深刻反思。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